第15章(1 / 2)
妙光寺始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位于两座山的山麓之间,寺前是沱江支流,寺后山峦苍翠,绿竹成荫,映带左右,风景优美。由于依附于山麓,妙光寺的庙堂一个比一个高。从正门进入后,先是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佛的庙堂。往里走,爬上几个台阶后,便会来到供奉着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菩萨的庙堂。接着右转往上,约七八十级台阶处有一个平台,平台上供奉着一尊石刻观音。再继续往上爬一百多级台阶,便可来到寺庙正殿。正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殿堂正面挂有“正法妙光”的牌匾,在正殿面前的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妙光寺。
两年前,妙光寺开始了修缮工程,先是把泥泞的山路修成了石板路,接着修缮了庙宇,给庙里的佛像重新上了金漆。除此以外,当地的富豪们还让工匠刻了一尊观音像捐给寺里,正是摆放在石阶平台上的那尊。而此次的开光仪式,主要就是针对这尊观音像。
寺里派专车将郑老师一行人接到了山下,此时大约早上九点,妙光寺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龙,都是住在附近的前来观看仪式的老百姓。
走到妙光寺门口,孟立君这才发现原来进寺还需要门票,不多不少,三十元一人。他不由得在心里鼓了鼓掌,现在的庙真是越来越会做生意了。
孟立君跟着郑老师自然不需要门票,寺里的义工恭恭敬敬地将五人接了进去。
进入寺庙以后没多久,孟立君发现妙光寺和普通寺庙不太一样。首先妙光寺里没有一个僧人,全都是义工。四处打量了一番,寺里也没有僧寮,看来没有人在这里修行。
前来参拜的民众较多,但是石阶以上的部分并未对外开放。开光仪式的相关人员以及燕大一行人站在石阶的平台处,正好可以俯瞰站在下方的民众。
十点整,开光仪式正式开始,一些未能进入妙光寺的老百姓站在寺庙外面观看整个仪式。
孟立君在平台上张望了半天,也没看到明华的身影。何止明华,这个开光仪式连个和尚也没有。主持人是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胸口别着一个红色的徽章。孟立君仔细看了看,那徽章和党徽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中年男子首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接着还介绍了一下来宾。孟立君这才知道,这人竟然就是郑老师的学生,妙光寺的住持。
整个开光仪式也非常奇怪。说是开光,却没有任何佛门仪轨,就是揭开盖在观音像上的红布就完事了,也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的开光。
然而孟立君观察了一下下方民众的反应,似乎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妥。看来大部分人主要还是来看热闹的,即使有小部分信众,也仅仅把佛教当作没有章法的民间宗教来看待,并没有把这种开光仪式当回事。
或许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把宗教看作迷信,求神拜佛只是跟风,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或者病急乱投医罢了。
“这么开光,也不知道人家观音菩萨同不同意。”孟立君站在丁伟超后面,小声嘟囔了一句。
“燕大博士生就别说这么迷信的话了。”丁伟超跟着其他人一起鼓掌,将和孟立君的悄悄话隐藏在掌声中。
“这不是迷信,是对文化的尊重。”
“你没看郑老师都没啥反应吗?你瞎操什么心。”
“对诶,郑老师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孟立君好奇地看了自己导师一眼,笑得跟个弥勒佛似的,完全融入在了庆典的氛围当中。
“那住持是他学生,这些肯定事先都通了气,说不定就是人郑老师安排的。”
“佛教三宝,佛、法、僧缺一不可,这里除了佛像以外,法和僧都没有,感觉就是大型社区活动中心。”
“可不是嘛。”
这时候,商人代表开始发言,全场又安静了下来,孟立君也没再接话。他站在人群靠后的位置,见没人注意到自己,他便悄悄往身后的石阶走去,接着蹑手蹑脚地来到了石阶最高处的正殿。
所有人都参加仪式去了,正殿里一个人也没有。这里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大约有五米高,金光闪闪的,好不耀眼。
在学习宗教学之前,孟立君对拜佛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虽然小时候的他能看到一些超自然的东西,但对于从小学习自然科学的他来说,拜佛仍然是迷信,因为小时候的他即使拜了佛,仍旧能看到那些东西,这说明拜佛这套做法根本就没用。
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孟立君发现自己以前对宗教有很多误解。宗教确实和迷信离不开关系,但其实更多的却是和社会及文化相联系,通过宗教现象,可以了解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许多人看宗教,仅仅只看到一些表面的宗教文化。就好比许多人总认为佛教就是烧香拜佛,信了哪个菩萨,这个菩萨就会保佑自己。但实际上每个宗教里都有自己的宗教哲学,这些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就像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里“色”和“空”到底是什么含义。
学习佛教理论,其实也是学习某种心理学,里面的学问很深,不是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大彻大悟的。而拜佛,可以看作是某种无聊的仪式,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智者和这种文化的尊重。
供台边摆放有线香,孟立君拿起三根,在香烛上点燃。没一会儿后,三根香头都燃起了细小的火苗,他用嘴一吹,袅袅香烟立马飘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