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小说 >城市病 > 无知之幕(1)

无知之幕(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彼时梁浩已经坐在了宛平派出所干燥明亮的办公室里等检验结果,听着干警的感叹,默默端起茶杯呷了一口,陈茶带着灰尘味的粗糙口感让他如鲠在喉,就像眼前的案子一样。

也不是没见过更极端的案例,但是十三刀,确实算得上凶残了。这十三刀都扎在靠近心口的位置,明显是在被害人失去反抗能力之后接连扎入的。原因大概如同派出所的干警所说,泄愤。

死者身上除利器造成的创伤外并无明显伤痕,也就是说,死者很可能没有进行过剧烈反抗。死者身上也没有发现不属于本人的组织毛发。当然,也有可能是痕迹被暴雨冲刷走了。

梁浩放下茶杯,问身边的一个年轻警员:“作案工具找到了吗?”

干警看了一眼那个警员的胸牌,叫做国伟。

国伟摇摇头:“目前还没有。”

见梁浩皱了皱眉头,国伟进一步分析道:“尸体是在排水口被发现的,如果凶器在附近,很可能已经被冲到护城河里了。宛城派出所的同事目前正在协助打捞。由于水流进入护城河水势突然变缓,如果真在河里,应该不会被冲得太远。咱们负责打捞的人员已经在附近河床搜索几个小时了。到现在还没找到,说明凶器很可能遗落在其他地方,或者被凶手带走了。”

梁浩似乎是不耐烦国伟的这一番长篇大论,眉头皱得更深了些:“作案工具是什么?”

国伟回答道:“从伤口的情况来看,凶器应该是刀具。宽度在四到六厘米左右,长度不短于十厘米。也就是说,很多厨房刀具都符合这个标准,不一定是特殊工具。”

换言之,这条信息对推断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没有太大帮助。

如果找到凶器,从而取得凶手的生物信息另当别论,但是目前,凶器不知去向。

梁浩听着国伟的分析,点点头,问:“是有组织型还是无组织型?”

国伟知道队长这是在考他。所谓有组织型和无组织型是罪犯侧写中类型学的概念,是通过犯罪现场对嫌疑人特征进行的分类。所有的类型学都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只能作为参考,只有在案情不明确,缺乏侦查方向的时候,才会拿来作为辅助。现在这个案子,现场缺乏有力证据,正属于这种情况。

国伟试着分析道:“死者同一位置连中数刀,且作案工具非常常见,有些像是激情杀人。”

果然还是没经验。梁浩皱着眉头,说:“凶器虽然常见,却不像是人会随身携带的物品,这怎么解释?”

即使是常见刀具,随身携带也很可疑,水果刀还罢了,哪有人出门随身带把菜刀的,除非是预谋杀人。

国伟想了想,说:“也可能是凶手带去威胁死者,后来起了争执,动手杀了人。”

梁大队长不满地白了他一眼:“如果起了争执,死者身上为什么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如果死者与犯罪嫌疑人起了争执,死者一定会有所警觉,不太可能让犯罪嫌疑人一下子制服。那么,尸体上就一定会留下搏斗的痕迹,甚至,很可能留下凶手的身体组织。凶手的痕迹可以被雨水冲走,但是尸体上的伤痕不可能凭空消失。

国伟想了想,摇了摇头。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

的确,在同一位置的极端伤痕通常是激情杀人的特征,但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遭到被害人的激烈反抗。像这样没有反抗的情况的确不多见,除非是偷袭成功并一刀致死。但死者是前胸中刀,说明凶手是正面行凶,又不符合偷袭特征。而死者后脑又不曾检出击打伤,所以也不是将人从背后打晕后行凶的。当时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

宛平派出所的一个干警见国伟为难,插话解围道:“如果不是激情杀人,那连刺十三刀也太……”他想了想,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像这样极端的作案手法,不是有深仇大恨就是心理变态。干警想着,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凶手到底是个什么人?

梁浩没有搭腔,但干警看到他握杯子的手紧了紧。

“现场还有什么发现吗?”梁浩问国伟。

“没有,现场留下的痕迹很少。这场暴雨来的太不巧了。”

是不巧,还是太巧?

梁浩蹙了蹙眉。

“把现场照片给我看一下。”

国伟立刻翻出宛平派出所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照的照片递给梁浩。梁浩赶到的时候,已经是案件转交阶段,尸体已经被吊上来了。但这张照片,记录了现场最初的样子。

梁浩盯着照片若有所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