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殊途同归(2 / 2)
“萧大人,您跟下官说个实话,皇上是不是要支持寒门学子了?”
萧桂卿睨了他一眼,“郭大人,你这话,不然去问皇上?”
郭畅面红耳赤的,“萧大人,下官不是在反驳这件事,只是想确认一下。”
“这次下官被皇上派到北宁去,解决了不少贪官污吏的案子。”
“造成的震动不小,导致不少的人来找下官询问情况。”
“下官说句实话,实在是被这些官员给弄烦了,心里也有些摸不准,这不,厚着脸皮过来请教萧大人您么。”郭畅讨好地说。
萧桂卿淡淡地看了他一眼。
“本官只知道,不管是寒门子弟,还是世家子弟,这些人都是大燕的百姓,法律对待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郭大人你从根本上就思想有问题。”
“总是在意阶级,难不成,明知阶级高的人没有才华,也要让那些没出息的来搞什么研究?”
“要真如此,我们大燕才浪费了有十八公主这么一个福星降世。”
郭畅被骂,也不生气。
他若有所思,已经从萧桂卿的话里品出了意思来。
“下官明白了。”
“行了,走吧,今日皇上要宴请大家品尝新品种吃食。”
“指不定能够改变大燕百姓的生活。”
“别耽搁了。”
萧桂卿背着手,转身就往举行聚会的院子走去。
郭畅心里有了萧桂卿的话,之前总担心得罪北宁太多权贵的心,终于放下了。
夜色降临。
云武帝看着下首坐着的全是这次协助救灾的人员。
他站起来,举着酒杯,“这次汉洲救援能够成功,全靠诸位的齐心协力,朕希望以后也能一起为大燕效力。”
“这杯酒,是朕代替天下百姓敬诸位的。”
坐在下首的不管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还是学子,亦或者是武将,都被云武帝这话吓了一跳。
他们纷纷举起杯子。
不敢让云武帝一个人站着。
云武帝看在眼里,并未多言语,便坐了下来。
“临安,上菜。”
“是。”临安公公高声应下后。
立即有传唱的公公通知下去。
就见一群宫人端着盘子,从外面鱼贯而入。
第一盘是拔丝地瓜。
临安公公负责在旁边解释。
“各位大人,这第一道菜,叫拔丝地瓜,乃是用保宁府的糖,云洲的地瓜所作而成。”
“诸位可以试试。”
云武帝早就伸筷,把上面的第一块夹了起来喂进嘴里。
坐在旁边下首的琳妃,见云武帝动筷了,她才开始。
云雾则抱着奶瓶,窝在云武帝旁边的婴儿椅上,看大家吃地瓜。
【拔丝地瓜,出名的东北菜,说明了一个道理,父皇你知道是什么吗?】
“是什么?”云武帝声音不大,跟云雾说话。
他此刻已经把拔丝地瓜吃进了嘴里。
只觉得各位香甜细软,是一种以前从未吃到过的美味。
“这道菜很不错。”
“甜度不错。”
“就是不知道用的糖多不多。”
【还行吧,一道拔丝地瓜,用了约莫二两糖。】
二两……
云武帝想到以往皇宫里白糖的供应,一年也不过几百斤,还是所有主子一起的。
他就明白。
十八嘴里的不多。
其实已经很多了。
但现在,有了甜菜,倒是不担心糖不够多了,时间一长,保宁府那边就能大量生产糖。
【父皇,你还没有回答我上面的问题呢。】
【当然是意味着那边适合种植地瓜啊。】
云武帝瞬间来了精神。
是啊。
他眯了眯眼。
“朕明白了,这大楚确实应该收复了。”
云雾笑呵呵的。
丝毫不觉得哪里不对。
云武帝要搞统一,这不是应该的嘛。
至于大楚。
之前本来就是前朝分封的地方诸侯在前朝末年时分裂出去的,如今被收服回来,理所当然。
很快。
第二道菜被送了上来。
“这第二道菜叫烤地瓜……”
地瓜的吃法很多。
一晚上。
光吃地瓜,几乎把在座的人都吃撑了。
到最后,还有酸辣粉被端上来。
有不少人吃得开胃又撑。
“皇上,这地瓜可真是好东西啊。”
“没错,皇上,这地瓜既美味,又能做成这么多吃食,就是不知道易不易种植。”
云武帝看着说话的官员。
正是管民生的。
“临安,你来说。”
临安公公立即道,“曲大人,这地瓜,有两个优势,那就是产量高,能达到亩产千斤,第二个优势就是不挑地。”
“可是真的?”
“今日的地瓜,就是从云洲运送过来的,也是种植的第一茬,推广开来,以后大燕百姓不担心饿肚子。”
这个消息。
十分的振奋人心。
只待今日一过。
恐怕地瓜的威名就能传出去。
云武帝等宴会结束后。
转身就回到了屋子里,他亲自见了程十万。
“程爱卿,云洲如今有不少的地瓜,汉洲经历了这次的洪灾,想必现在已经缓过来了。”
“如今需要考虑的就是把地瓜的消息在汉洲扩散出去。”
程十万老老实实地站在下首。
听到这,他连连点头。
“皇上,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确实应该广而告之。”
“哦?不知道程爱卿可有什么法子,能够让地瓜在大燕推广开,既能便于民,又能让商人不借此机会只顾发财,又能帮忙运输到各地?”
程十万头皮发麻。
终于明白云武帝为什么会找自己了。
“皇上,下官思索半响,也没有什么好法子。”
“商人重利,只怕消息一传开,就会有很多商人超云洲蜂拥而至。”
“这些商人低价买回地瓜,再在汉洲高价卖出,估计大多数的地瓜种,会流入地主手中,普通百姓能买得起的,只有极少数。”
云武帝轻笑一声,“朕这边得到消息,已经有人在云洲收购地瓜,价钱极低,跟普通的粗米差不多,能出现如此局面,此乃有商人联合起来,把收购价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