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宁欢欢(1 / 2)
难怪,难怪,在村口遇上的时候,这孩子给他们鞠躬呢。
她们是他的亲人长辈,不好打呼肯定不好,打招呼吧,又不知道怎么称呼,怕叫错了,就鞠个躬,一切都在这个躬里了。
“婶婶好。”宁松松笑着向长林婶子问好。
“哎,哎,好,好。”这孩子,一看就机灵。就是辈份真大。看来二叔和松松的爸爸结婚都比较晚啊。
“行了,我先带松松回家。晚上,你们都过来吃饭。咱们一大家子先乐呵乐呵。亲戚们也都给松松认一认。大壮家有一头猪,我刚才和他定下了,一会他找人杀了送过来。”宁家村地处大山深处,山里物产丰富,家家都有不少山货,地里还种了不少菜。
“我也跟长有打电话了,让他张罗着,带一车菜回来。明天,族里也聚一聚,把松松正式介绍给大伙。到时候带着他去祠堂告慰祖宗。”宁智临笑着说道。长有,是他的小儿子。今天去镇里办事。
盼了几十年的二哥有了消息,后人能落叶归根 ,骨肉亲人能再次团聚,一定是要大庆特庆的。
“哎,确实应该庆一庆的。”大家纷纷点头附和,这么大的喜事,不大办都说不过去。
回家的路上,被宁松松搀着的宁智临,话匣子就没停过。“我从小啊,和两个哥哥关系最好,每次上山打柴,下河抓鱼他们都带着我。那年啊,族里的一个参军的堂兄探亲回来,说小鬼子啊,把海城都占了,海城离咱们这也不过二百里。咱们安城市也不一定能保的住。有一次二哥进城,正赶上招兵,顺势就报了名。那天早上 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见二哥,呜--呜-呜---------”说起往事,宁智临又抹起了眼泪,这么多年的思念,化成悲伤逆流成河。
“三爷爷,我不是回来了嘛,这是喜事儿,别哭了,别哭了。呜----呜-----呜。。。”宁松松劝着劝着,也哭了起来。
“爸,您别哭了,您盼了二叔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好消息。。。。。呜---呜---呜。。。。”宁长乐也沦陷了。
。。。。。。。。。
到了家,大家擦干眼泪,互相劝慰了几句。宁智临不免问起,这个孙子这些年的生活。
“这些年你一直生活在海庆吗?”
“嗯,爷爷只有一个独子,就是王叔叔。爷爷家祖上就是中医,传了多少代了,但是王叔叔对中医没什么兴趣。他一直在美国做外贸。大哥哥,也就是爷爷的孙子,对中医也不怎么感冒,他喜欢的是金融。我五岁那年,爷爷带着我回国,他老家就是海庆的,我们还找到不少亲戚呢。爷爷在海庆市郊买了块地。盖了个房子,开了个中医诊所。爷爷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多少辈的传承,不能断在他手里,正好我挺想学中医的。爷爷就开始教我。我上大学也是学的中医。我这些年过的挺好的。爷爷妙手回春,在海庆当地可受人尊敬了。老家也有几个学中医的哥哥,他们平时放假了就来诊所里学习,跟着爷爷抄方子看诊。爷爷有时候会带着我去老家上亲戚们家里串串门,尝尝当地的特产和小吃。每次爷爷一回家,特别受欢迎。要是谁家能请到爷爷去他家吃饭,是件特别有面子的事,都要说好几天的。每次回去爷爷都会在村里免费义诊。这些年亲戚们时不时的也常给我们送点地里的东西。常来常往的,就是爷爷们去了,亲戚们也挺照应我的。”可能是刚才气氛比较沉重,宁松松也有意识的聊点轻松的话题。
“那就好,那就好。你爷爷是咱们老宁家的恩人呐。”只可惜没缘当面拜谢了。宁智临长长的叹了口气。
“恩,爷爷是很好的人。”说起爷爷,宁松松的眼角又湿润了。
“大侄子,这么说你也
是学中医的了?”宁长乐一看气氛不对,赶紧叉开话题。不过说完他才发现,好象是自己明知故问?
“是啊,是啊,这次回来,我准备就在村里定居,在村里开个中医诊所呢。”说到自己的专业,宁松松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嗯?
这下大家的关注点一下就偏了。他们听到了什么?
“什么,你要在村里开诊所?”宁长乐急忙问道。
“是啊,伯伯。”宁松松点了点头。
“松娃子,你听伯伯说,咱们村里呢,一直没有大夫,平时各家和村委会都会备一些平常的药,有了小病,大家有时候也会用一些老辈子传下来的土法子。大病呢,去医院。不说别的,你刚才进村的时候也看到了吧,就下了盘山路,到咱们村的这段山路,差不多有十来里地,就挺颠簸的。开车就得走半天。就是医术好,病人也不太可能来这求医。”总结起来一句话,在村里开诊所,没钱途。
“是啊,你要是想帮衬村里人,一些常用的丸子,膏药什么的,你可以准备一些。或者平时有时间了,抽空给大家看看病就成。还是最好找个中医院比较好。要不,在外面自己开诊所也成。”宁智临也劝道。听松松的意思,他对自己看病的手艺应该挺自信的。老话说,“名师出高徒”。既然这位老宁家的恩人医术好,松松肯定也差不到哪去,他们家松松别看年纪不大,一看就挺实在可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