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世界(1 / 2)
本文为六月烟雨作品
由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
来阅览室读书的盲人读者还真不少,这里的藏书,门类齐全,浩如烟海,大大方便了全市的视障读者。---
淑慧安顿好了文鹏,就坐在一边打瞌睡,迷迷糊糊好像听到前面有人说话。
“你要借智能听书机,先签一份《外借服务协议》吧,每人每次只能借一部听书机。”这是前台那个红衣女孩的声音。
一个读者正在家属的帮助下,办理“听书机的借阅手续”。
淑慧对这个和手机一般大的机器很感兴趣,她走过去,试探着问前台那位红衣女孩子:“这个听书机怎么用啊?”
红衣女孩子很热情,“你说的是这台盲人智能听书机吗,它是利用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向盲人提供的数字有声读物、电子盲文和定制化化服务。”
“使用方便吗?”
“这款智能听书机可与 “盲人读物融合出版和传播平台”实现无缝对接,这个平台有20T的海量资源,内容涵盖电子盲文书、有声书、电子图书、残疾人专题学术论文、视频公开课、期刊杂志、法律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盲人读者推送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阅读资源与实用资讯,实现个性化服务。”
红衣女孩一口气介绍完,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看得出她对自己的业务相当熟悉。
“借这个听书机需要押金吗?”
“不需要押金,只要签一份《盲人智能听书机外借协议》和两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行了。”
女孩子说话的时候一直保持着微笑,给淑慧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
听了红衣女孩子的介绍,淑慧觉得这个听书机挺不错,可以让文鹏试着听听,效果好的话,也许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办完了手续,红衣女孩又详细地讲述了听书机的使用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淑慧连声称谢,心想图书馆的员工素质还真是蛮高的,全然忘记了办理“盲人借阅证”时的所有不快。
杨文鹏徜徉在书的世界里,虽然读盲文书对他来说还不熟练,不能得心应手,但这种久违了的读书的快乐,杨文鹏已经很久没有体验了。
过了12点,其他读者在家人的陪伴下,纷纷离开了阅览室,因为眼睛看不到,不知道现在具体的时间,所以没有影响到杨文鹏,他还是那么专注地看着前方,两手在书上不停地触摸着。
淑慧看到文鹏专注的神情,没有打断他,直到下午一点钟,肚子连连提抗议了,这才走过去,在文鹏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大书虫,已经快下午一点了,你不饿啊!”
此时的文鹏,正在书中畅快淋漓的游弋着,被淑慧猛地一拍,很有点怅然若失,像个孩子一样撒着娇:“我再看一会儿吗,你就让我再看一会儿。---”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显然已经成了淑慧的口头禅,她几今天又把这句经典台词说给了丈夫。
淑慧的婚后生活,一度被繁杂的琐事围绕着,性格也逐渐变得焦躁起来,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不断重复这句口头禅,好让交集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你看到哪儿了?是这页吗?我给你夹张标签,明天还可以继续过来看的。”淑慧说着,强行掩上了文鹏手里的书。
淑慧拿着书,插回原来的书架上,刚要走,又一想,这本书看的人比较多,如果放在原来的这个类目的书架中,难免会被人取走,明天文鹏就没法再继续看了,想到这儿,淑慧又将那本书从书架里抽了回来,找了个冷门的类别,插进最底层的那一排书中。
文鹏今天的心情格外的好,自己又能重新开始读书了,这对一个作者来说是何其重要的。
回家的路上,他提议要在外面吃饭,他要和老婆一道,为今天这个小小的成就庆祝一番。
淑慧心中并不情愿,在外面吃饭又要花钱,况且自己也已经向婆婆交了伙食费的,所以她不想花这个冤枉钱。
但看到丈夫因兴奋而微微涨红的脸,淑慧终于没有说出口,她知道,写作的人都是性情中人,有的时候,感性往往会在理性之上。
淑慧还有一个不愿意和文鹏一起出来吃饭的原因,杨文鹏特别讲究情调,那些闹哄哄脏兮兮的路边小店,他一概都是躲得远远的,他很讲究,他要在环境优雅的地方用餐。
环境不错的地方当然好,但饭菜的价格也会相应地高,对于普通家庭出来的淑慧,她真得觉得,有时侯文鹏的要求挺不切实际,太过小资。
记得有一次,淑慧尝试着带文鹏,到一家看上去还算干净的小店吃饭,进店时还高高兴兴的杨文鹏,越吃越恼火,吃了几口,把碗一推,站起来就往外面走。
淑慧紧跟着问他怎么了,文鹏虎着个脸,“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在这种地方吃饭。”
淑慧很不能理解,不就是吃个饭吗?吃饱就行了呗,有必要那么矫情么?就质问他:“你怎么知道这家店不行呢?”
杨文鹏嘟着嘴,怒气未平,“整个店里面乱蓬蓬的,那些人说话的声音那么大,服务员端碗收碟的动作太重,一听就不是什么有档次的地方。”
丈夫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确实让淑慧很佩服,文鹏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有聪明的大脑,有以往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领悟,这是小说作者特有的素质,从那以后,再有在外面吃饭的情况,淑慧也就不再耍小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