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栈开张了(2 / 2)
孙家的主厅东面有一扇小门,那小门后头是什么样的,杨一善一直很好奇。每回来叫孙逸仙算点什么东西,他都要去里头捣鼓好一阵子,这次也不例外。杨一善很想偷偷过去看看,她心里其实十分矛盾,她觉着自己是不信这些的,便想去识破孙逸仙的小把戏,但是又害怕扰了他,再真的触了自己的霉头。
杨一善等了两刻多钟,孙逸仙才从里头出来。
“算得了”,孙逸仙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十二天后,也就是九月十六。那是个纳财、安门的好日子,宜开张”,孙逸仙把写着吉日的纸条递给了杨一善。杨一善接过来看了眼便收了起来,“谢谢先生,我备了点谢资,您别嫌弃”,杨一善将那十两银子递了过去。
孙逸仙也不客气,接了过来。他从里头拿出了五两出来,递还杨一善,“开张是个大喜事,但我不便去,只能提前恭贺杨老板财源广进”。
“谢先生吉言,那我就不跟您客气了”,杨一善把银子收下,装进了荷包里。“对了孙先生,年叔上次回去说您被请去捉鬼了。我这才知道原来您还有这本事,不知道那家闹的是什么鬼?最后捉住了吗?”,杨一善装出一副好奇的模样。
“唉,别提了,也不知道是谁在外头瞎传。我哪里会捉什么鬼,差点把我害死”。孙逸仙提起这事还有些懊恼。“不过我有个异门师兄,当年学的这个。我也同那家主人说了,但信不信就由他们了”。
“孙先生是高人,孙先生的师兄定也不差”,杨一善恭维了一句。“回去路远,我便不叨扰了。先生去边城的时候尽管去绕余香找我,我请先生吃饭”。
杨一善同孙逸仙辞了别,就快马加鞭的往边城赶。这秋末冬初的日头落的很早,杨一善这般紧赶慢赶地赶到边城城门口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吴量在城门口等着她,见着人忙迎了上去,“怎么这么晚?再迟点就要关城门了”。
“这算快了,我在孙家等了好一会儿,走的时候就不早了。孙逸仙那无本万利的买卖红火的很,我去的时候他正给旁人算着呢。年婶晚上烧了什么好吃的?我中午就吃了点面,这会儿要饿死了”。杨一善没停顿,跑在了吴量前面。
九月十六那日不知道是不是个好日子,但是个好天气,阳光明媚。杨一善五天前就给有往来的老板和掌柜发了请帖,大家倒也给面子,来了许多人。她和吴量忙着招呼,江行则负责记账。客人们都不是空手来的,除了贺礼都备了红封,这些都要一笔笔地记清楚了,往后都是要还的。
“杨老板怎么把客栈建在了这?我从铺子里过来足足花了半个时辰”,凤翔阁的舒老板同旁边玉器铺子的林老板闲聊了句。
“到底是年轻,胆子大了些。我刚刚在外头看了,这片荒芜的很,没个一年半载怕是起不来”,林老板说着摇了摇头。
“荒有荒的好啊,这位置可不差,走着就能到我的马行。我要不是急着盖家宅,我还打算在这建呢,倒是被她抢了先。你们想啊,那些个要投宿的都是路远赶路的,又不用去城里头的铺子逛。在这住一夜,明天再从我的马行继续走,不是挺方便。过段日子,许多南边的客商都要赶着回去,她这生意差不了。而且这还有吃有喝的,外头还有那么大的马棚,那些赶着车的客商住这也方便。再说城里已经有了两家老客栈了,她再去凑热闹怕是没多大意思”。王老板倒是很看好异乡安,他说的也不全是假话,他之前是真动过在这建客栈的念头,只是马行里的事情太多,还没腾出手来,便被杨家抢了先。
开张这天,异乡安只是宴请了宾客,没有接到一个来投宿的客人。其实对于异乡安的前途,杨一善并没有什么把握,她也是十分忐忑。不过后头的路怎么走,她早早就想好了许多法子,并不是死等。
第二日一早,杨一善元气满满地带着江行去了王老板的马行。太早了,王老板还没来,杨一善也不在厅里等,而是站在门口看。早上马行里基本上都是发出去的车,王老板的生意做的大,除了边城附近的城镇,连往京城去的马车都有。杨一善等了三刻钟的样子,期间陆续发了六辆车出去。前头厅里还窝着许多人,有些还是昨天就从水城赶过来的。水城那边只有个小车行,那车行只去近处。
王老板老远就看见了杨一善,他朝前跑了两步,“哎呦,这一大早的杨老板怎么过来了?要出远门?”。王老板已经四十多岁了,这几年生意做的好,心宽体胖。
“您慢着点,我是特意过来找您的”。杨一善知道王老板人忙事多,便直接道明了来意,“王老板,我是想同您谈笔买卖”。
“什么买卖?”,王老板倒是很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