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2 / 2)
自上个月政变之后,大将军窦武及其党羽死的死、贬的贬、流放的流放。失去了家族的支持,窦太后也干脆被软禁,从奢华的北宫迁到了云台,一时十分落魄。
可袁绍知道,只要过了这个年关,皇帝就会把他的亲母董氏接到宫里,尊为太后。
原本,皇帝念在拥立之功的份上,窦太后虽软禁深宫,日子还是没有那么难过的,可谁让朝中的大臣非得上书进谏,让皇帝尊窦太后为母呢?
不论古今,能欣然纳谏的上位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朝堂上那些倚老卖老、嘴皮子上下碰个不停的大臣烦得要命。
尤其是像刘宏这种年纪的小孩子,逆反心理一上来,可不就造成反效果了么。
这群死老头居然不让他认亲娘,还要他尊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为母,真是岂有此理!
即便本质不坏,可皇帝年纪尚小,又没受到多少正规的教育,耳边天天充斥着各种阿谀奉承,“老子天下第一”的任性思想渐渐埋下,日后便朝着昏君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可以说,不管是党人这边,还是宦官这边,都没把年岁尚小无法亲政的小皇帝当一回事。
当局者迷,但作为旁观者的袁绍隐隐升起了一个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是第一回的大胆猜想。
能让外戚、世家联合起来都斗不过的宦官群体,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并不。
这次窦武被杀,恐怕皇帝是非常乐见其成的,或者说,他还暗中推了一把。
一边是说话好听还肯陪他玩乐的宦官,一边是不给他面子还处处想左右他的权臣,小皇帝很容易就做出了选择。
更别说,窦武能死得这么快,还是因为他之前密谋闯入禁宫诛杀宦官,结果消息走漏,被宦官们先下手为强。
至于皇帝的意见?从头到尾都没有被他列入考虑范围内。
北林五军,羽林左骑,京城有一半的兵马都掌控在窦氏手中。窦氏一族联系紧密,窦武手握兵权,加上宫里的窦太后,刚好能够里应外合。
有这样一群人在身边,小皇帝晚上能睡得着才怪。
宦官的倚仗是谁——是皇帝,是皇权。
他们既没有传承千百年的深厚根基,也没有像世家那样盘根错节的烟亲关系,没有生育能力不会留下子嗣,只要皇帝想杀,很容易就能杀了他们,并且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
比起宦官,对皇室威胁最大的,显然是他们这些士族。
所以,皇帝才会借宦官的手打击党人,而一旦宦官失控,又会反过来镇压宦官,所谓制衡之道便是如此。
这样的做法,居然能让袁绍依稀窥见一点先帝的影子。
先帝,他与刘宏拥有同样的坏名声和沉迷享乐的传闻,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愚蠢糊涂堪比亡国之君的皇帝,却在当政时诛灭了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梁冀——这位梁大将军可是个毒死过皇帝的狠人。
现今朝中还有很多老臣都是从梁冀的时代熬过来的,而能在梁大将军的强权下活下来的无一不是人精。
试问,那位不但熬过了梁冀还反过来把他弄死、并且安安稳稳享乐了一生、到死都始终把权柄握在手里的桓帝,怎么可能是个笨蛋?
袁绍毫不怀疑先帝是一个有脑子的昏君。
因为昏庸并不等于昏聩。
前者行事是非不分,偏离正道,却并不代表那个人是蠢货。
而后者,则完全是由智商低下导致的行事愚昧。
两者表现相似,本质却不同。
先帝在位时天下乱不乱?乱。
可曾动摇到他的皇位?
根本没有。
假设袁绍的猜测都是真的,那么,当今的这位皇帝陛下,根本就不像史官所写的那样愚不可及,而是聪明到可怕。
这份聪明,现在就能窥见一些端倪了。
至于张奂,他出身士族,最落魄的时候又受到过党人皇甫规的帮助,怎么可能会去投靠宦官呢?
更别说,他因轻信宦官逼死了窦大将军,心怀愧疚,以后还会为窦氏一族伸冤而罢官回乡。
所以袁绍才会在张奂最羞愤欲死的时候找到他,并且告诉他——看,其实你还有弥补的机会。
张奂只会感激他。
袁绍的动作并没有避开袁父的耳目,回府之后,面对的便是雷霆震怒。
“哥!”
一看到他的身影,蠢弟弟哭着就想扑上来,却在袁父刀子般的目光下缩了回去,红着一双眼睛,拼命往袁父的方向努嘴,提醒袁绍要当心。
在旁人看不见的角度,袁绍朝他眨了眨眼,继而拱手行礼,平静道:“阿父。”
“你还知道我是你阿父!”袁父气得拔出佩剑抵在他颈边,“为父知道你年轻气盛,急于替人伸冤,可我袁家传承数百代,从不与任何人同流合污,怎么就出了你这么个不孝子!”
这把佩剑开了刃,并非寻常的装饰品,抵在细嫩的皮肉上凉冰冰的,隐隐作痛,也不知是不是被划破了。
“同流合污?”袁绍重复了一遍,似笑非笑地抬头。
本以为只要作出大怒之态就能压住这不孝子,没想到他居然敢用这种眼神看父亲,袁父这下是真动了气——“你!”
袁绍唇角一勾,毫不掩饰眸中的嘲意。
“是非不分,善恶颠倒。”
“黑白浑浊,人鬼难辨。”
“这样的朝野,你能接受,我却受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