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2 / 2)
汉文臣无世职。雍正间,以大学士朱轼、张廷玉、蒋廷锡,勤劳辅弼,特廓成例,给予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袭,汉世职盖自此始。又八旗世职袭次完时,有赏恩骑尉承袭罔替之例,汉世职则否。乾隆三十二年,以海澄公黄芳度合门殉节,准于袭次完时,照八旗例,给恩骑尉袭次罔替。同时如将军张勇、赵良栋、王进宝,提督孙思克、陈福、豆斌,总兵高大喜等,皆缘此推恩。又殉节阵亡之张国彦等十七员,军功较著之惠应诏等十四员,亦一体加恩。此后汉官始有世袭罔替之例。
隶旗、抬旗之改革
国初,各部落及汉人之归附者,分隶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易。如华善本隶汉军正白旗,其先苏完人,因改入满洲籍——此汉军改满洲也。和济格尔本蒙古乌鲁特人,后隶正白旗汉军,遂为何氏——此蒙古改汉军也。莽鹄立本蒙古正蓝旗人,后擢入满洲镶黄旗——此蒙古改满洲也。王国光先世为满洲,姓完颜,其父初为明千总,归附后隶正红旗汉军;乾隆十八年,命其子孙及同族仍改入满洲正红、镶白二旗——此改隶之后,继又复改也。佟国纲先世本满洲,后率明人来归,隶汉军。国纲请仍隶满洲,部议以佟姓官多,应仍留汉军,国纲一支,改隶满洲——此又或改或不改也。似此者不可枚举。
至于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则有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者;有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谓之“抬旗”)。然惟本支子孙方准抬,其胞兄弟仍隶原旗。又皇太后、皇后丹阐在下五旗者,皆抬旗。“丹阐”者,清语“母家”也。
兼管部务
一部有满、汉两尚书、四侍郎,凡核议之事,宜允当矣。然往往势力较重者一人主之,则其余皆相随画诺,不复可否。若更各重臣兼部务,则一切皆惟所命。而重臣者实未尝检阅也,但听司员立谈数语,即书押而已。故司员中为尚书所倚者,其权反在侍郎上;为兼管部务之重臣所熟者,其权更在尚书上;甚至有尚书、侍郎方商确未定,而司员已持向重臣处画押来,皆相顾不敢发一语。昔人曾奏请亲王不可兼部务,盖有所见也。
朝马
明制,诸朝臣皆自左右长安门步行至午门,从无赐禁城骑马者。故阁臣沈鲤扶病入掖垣,屡至颠仆,为时人所怜。定制:王、贝勒、贝子,皆乘马入禁门,至景运门下骑;诸大臣一仍明制。乾隆中,念诸臣待漏入直,每遇风雪,徒步数里,甚为颠蹶;因特许诸阁臣乘马入内,以示荣宠。
老疾赏乘坐椅
清优礼耆臣,有赐紫禁城骑马之制。乾隆五十五年上谕曰:“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缚短木,用两人舁行入直。
全红帽罩
全红帽罩,惟三品以上入内廷者准服,四五品官虽内直不用也。高庙时,军机章京带领引见,值天雨,冠缨尽湿。上问其故,金坛于文襄公以礼制对。上曰:“遇雨暂用何妨?”自是行走军机处者,冠罩无不全红矣。
翰林编检挂珠之始
清制,文职五品以下不得悬带数珠;翰林院官,无所区别也。自雍正三年,御门听政,始派翰林、编检四人侍班。乾隆二年,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挂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特谕修撰、编检一体悬挂。后翰林不兼讲官者,例不侍班,均沿此制。
内阁中书挂珠
内阅中书挂数珠,自严侍读长明始。严官中书时,充方略馆官,以书局在内廷,例许挂珠也——见《潜研堂文集》严侍读传中。后中书不兼馆差者,无不挂珠矣。并举贡之议叙中书衔,捐职双月中书者,亦靡所区别,即数十金捐纳之科中书,亦且一串牟尼项下垂矣。展转借用,又不知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