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国教(2 / 2)
对于这个问题,佛陀说,人生时间有限,修行还来不及,就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了。这个问题在当年,当然可以靠着佛陀的影响力悬置不论,就算有人质疑,也只是小石子在大河里溅起一点水花般不值一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学问和思维方式的相继形成,后世人只会越发好奇——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思想、文化碰撞造成的好奇和困惑。
于是不知怎的,陆佳韵这个曾经自以为很虔诚的佛教徒,竟突然有一天,似乎对于佛教没了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而只是想好好把它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
这或许就是“不信怎么学”和“不学怎么信”问题的终极答案了。
当然,她仍对所有宗教都抱有极大的敬畏和尊重,只是更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92
法令一颁布,拥护的人自是感激涕零奔走相告,很多百姓甚至自发地踊跃加入“毁庙”队伍;反对的人也是极力抵制,导致矛盾不断升级,各地冲突不断。
裕京及其周边范围的寺庙僧众首当其冲,易伟豪及广大信教群体当然极力抗议反对,但也只能吆喝而已,因为这毕竟是天子脚下的皇都,没人敢造次,就算易伟豪手里有兵权,也绝不敢随便拿出来当筹码,因为如果一旦动用兵权,可就变成谋逆了!
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佛像倒塌、寺庙损毁、大批僧尼被强制还俗,纵是气得捶胸顿足也无计可施。
公孙宇宏和公孙宇瀚的封地也是走在最前头,积极响应朝廷法令,一面大力宣传朝廷颁布此法的动机与好处,劝说安抚僧众、信众,一面着手拆除庙宇寺院、遣僧尼还俗。
遇上有反抗的人,多是把挑头的抓了,那些乌合之众没了首领,自然也成了一盘散沙。再加上封王对于自己的封地几乎有一种绝对控制力,他们平日里对百姓也很好,百姓都愿意臣服,所以事情推动起来相对还比较容易,也最先见到成效。
其他许多地方的官员,就不像公孙宇宏和公孙宇瀚这样有耐心了,他们借着圣意,采取铁腕手段,将僧众赶出寺院,有都甚至都不管里面有没有人,直接大肆拆除焚毁寺院,强行让大批僧尼还俗,遇上抵抗就联合当地驻军暴力镇压。
没错,其实一般情况下,当地官员绝无可能调动驻军,但这次是朝廷授意的,要驻军全力配合各地推行法令。
这些情况华宇琪当然是想到过的,但是非常时期,只要能奏效便好,也顾不得那些细枝末节了,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各地尽量把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当然,这个“小”字,也给了大家无限揣摩的空间。所以流血也是免不了的了,只是影响不恶劣便好。
公孙宇茂及其他封王、郡王、宗侯一开始则采取观望态度,只是做做样子糊弄一下,见到皇都和饶地、良地有了些成效,才沿着他们的路子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