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2 / 2)
高老爹看着大病初愈的女儿,亲手提了食盒进来,嘴上又说着温馨的叮咛,心中瞬时进了一股暖流。面上虽见凌厉,但眼中闪过的慈爱,也是不易错过的。
高老爹,本名高明威,大周的吏部尚书。可能是主管吏部久了,不管内心如何,面上都是显得严厉的。
但是高洛璃知道,这个爹也是个疼爱孩子的好爹,虽然不像高夫人那般溺爱,却也是严厉却不失慈爱的。
“病刚好怎么不多歇着,这些东西让下人送来就是了。”高老爹起身走了过去,伸手接过食盒,放到旁边的桌上。
看到自己带来的东西被收下了,高洛璃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了。
她虽然是抱着目的来的,但也不确定她爹是否吃这套。
她想,既然亲自起身收下东西了,那么今天就应该算是成功一半了。
“女儿哪有那样娇弱,整日里除了养病,什么心也不用操。府里这么多事,大大小小全靠父亲一人操心,每日还要忙活朝中大事。女儿就想着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为父亲分忧罢了。”
高洛璃上前扶着她爹坐到了圈椅上,顺手倒了杯茶递过去,接着说道:“再说了,新母亲就快进门了,府里也需要好好张罗不是?”
高明威见女儿通情达理,心中一片慰藉。
其实他是想续弦,想找个在外体面,对内能管理这个家的人。但也没想要娶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只不过那女人的身份地位和相貌都不容他不乐意。
娶了这女人对他的未来总体上是益大于弊。
而且对方只是带着个女儿,也图不了他的财产,顶多就是到时候给添些嫁妆,打发罢了。
至于亡妻留下的女儿,他自然是疼爱的。自己的骨血,地位必然是要高于未来的继女的。
“你能如此想,为父深感欣慰。”
“父亲正值壮年,未来更是无可限量。再说府上多个人照顾父亲,女儿也能放心。”
高洛璃这话说到高明威心里了,后院没个有身份的女人,说出去也让人笑话不是。
虽说有两个妾,可毕竟当不了主母,每每招待客人时,就看到不便了。哪家高门府第能让妾室出来待客的,所以续娶正室是必要的。
高洛璃见到她爹的脸上显露出笑意,才敢慢慢开始说出自己的目的。
“父亲,管家说您最近早出晚归的,还要时刻操心府中大小事,看着都消瘦了。女儿舍不得您太辛苦,想为您分担一二。若是您放心,在新继母进门前,这后院的事,女儿替您照看着。”
“你?”高明威眉头有些微皱,声音不似刚刚那般爽朗开怀,反倒是有些不悦,“你的意思是,你想掌家?”
高明威有些找不准女儿的想法,前段时间因为他要续弦的事,大闹一场,掉到水塘,差点没了性命。
今日又是请安,又是送吃的,这会儿又提出这件事,她到底想做什么?
难道她刚刚的善解人意,都是有目的的?
“掌家?”高洛璃确实有这想法,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来啊。
这会儿看见爹的面色越发严肃了,更是不能了。
高洛璃赶紧摆手,不知所措道:“不不不,掌家这事是大事,女儿可做不来。”
她的急忙解释,倒是让高明威紧绷的面容,放松了些。
高洛璃见此,继续说道:“女儿只是觉得母亲走得突然,家里又这么多事,还让劳累父亲操心,这才想帮忙的。”
“你有心了。”高明威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
高洛璃含羞一笑,“至于掌家,父亲您的女儿什么样儿,您还不清楚。哪有能力掌家,被‘掌’还差不多。”
高明威本以为她还是不满自己续弦,此番是想趁着继母进门前,先把高家的掌事夺权了,这才不悦的。
可他没想到这孩子竟然出自一片孝心,真是想替父分忧,才这般说话的。
“我的女儿,怎么就没能力了。”高明威虽然不是太在意女儿是否成器,但骨子里的傲气也不容得女儿贬低自己。
贬低自己,就相当于贬低高家的血统,那和贬低他有何区别。
“锻炼锻炼也好,你与楚王世子有婚约,等你及笄后也该完婚了。既然迟早要嫁进王府,早些历练,免得到时候出错。”
高明威最满意的便是高家与楚王府的这桩婚事。女儿嫁过去,他便也成了皇亲国戚。如此一来,他在朝中的位置,还会再升一升的。
“这些本来该让你母亲教导你的,只可惜……”
高明威与高洛璃生母是少时夫妻,且高夫人为人谦谨,对内将高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外与各家夫人关系良好,深得高明威敬重。
最重要的是,高夫人与楚王妃是闺中密友,两人早在高洛璃出生前便说好了要让两孩子结为夫妻。
虽然没有真正的一纸婚约,但是楚王府却从来没想过取消过这约定。
去年高夫人病逝后,楚王夫妇曾亲自过府提了这事,还交代好好照顾他们楚王府的世子妃。
高明威蹙眉思考,女儿早晚要嫁人,嫁过去便是世子妃,身份不一般。未来是一定要帮着楚王妃掌管王府的,早早地锻炼,总是好的。
高明威对这桩婚事满意,不代表高洛璃有同样的想法。
婚约这事对于高洛璃而言,可不是什么高兴事。与她而言,楚王府就意味着麻烦。
“父亲,女儿能侍奉您就好,至于楚王府,女儿不敢奢望。”
高家与楚王府的地位有差,这是事实。能把女儿嫁进王府,那是荣耀,高明威自然高兴。
只不过高洛璃,对这份荣耀一点兴趣都没有。她就想着怎么解除婚约,把记忆中的那些男主男配通通送给郑婉晴,换得一身轻。
而高洛璃的这番说辞,倒让高明威觉得她越发懂事了,觉得早些培养她才是明智。
便吩咐了管家:“明日起,你就教姑娘些管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