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第二篇白话文(2 / 2)
迟脉并且兼芤脉,是内伤了血液;
迟脉并且兼长脉,病情不值得担忧;
迟脉并且兼短脉,病症确实让人发愁;
迟脉并且兼代脉,必定会损伤脾胃;
迟脉并且兼革脉,肯定会使精华散失;
迟脉并且兼石脉,寒气将要侵入到骨头;
迟脉并且兼耎脉,血液衰弱而心脏缺少滋养;
迟脉并且兼散脉,寒邪到了极点而气向外飞散;
迟脉并且兼静脉,阴气微弱但精气能够固守。
数脉并且兼滑脉,是极为旺盛的痰火之症;
数脉并且兼大脉,是沸腾的火气之症;
数脉并且兼实脉,是气在热邪中壅塞;
数脉并且兼弦脉,是火助长了风邪;
数脉并且兼洪脉,热邪有燎原之势的旺盛;
数脉并且兼紧脉,病邪有风火相传递的情况;
数脉并且兼芤脉,会有严重的吐血症状;
数脉并且兼代脉,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
数脉并且兼革脉,可能会有阳气外泄的情况;
数脉并且兼促脉,正气消耗让人担忧;
数脉并且兼动脉,恐怕会有发狂的变化;
数脉并且兼毛脉,肯定会有消渴病形成;
数脉并且兼搏脉,是火克制金(中医五行理论)而导致喉舌没有津液;
数脉并且兼躁脉,是火烧心脏而使脾胃产生燥热。
涩脉之中兼小脉,是气血亏虚并且郁滞的情志无法舒展;
涩脉之中兼实脉,是气血壅塞并且思想愿望难以实现;
涩脉之中兼微脉,是气寒并且有郁滞;
涩脉之中兼细脉,是血液稀少并且忧愁;
涩脉之中兼洪脉,是郁怒的情绪不能解除;
涩脉之中兼急脉,郁滞的疼痛怎么能忍受;
涩脉之中兼结脉,病邪在两胁之间相互搏击;
涩脉之中兼促脉,正气在半表(中医病症概念)的部位已经亏虚;
涩脉之中兼革脉,气将要在肾肝中虚脱;
涩脉之中兼代脉,气将要在脾胃中断绝;
涩脉之中兼石脉,寒邪郁滞不能宣散;
涩脉之中兼坚脉,风邪郁滞难以排出;
涩脉之中兼搏脉,郁滞非常严重无法解除;
涩脉之中兼静脉,郁滞的情况急切难以改变。
滑脉并且兼大脉,是痰借助血液而造成灾祸;
滑脉并且兼小脉,是痰借助气而作祟;
滑脉并且兼实脉,是气在痰中壅塞;
滑脉并且兼微脉,是痰在胸次(胸中)寒冷;
滑脉并且兼细脉,是痰旺盛但血液枯竭;
滑脉并且兼弦脉,是水湿旺盛并且风邪很急;滑脉并且兼洪脉,是湿热相互勾结;
滑脉并且兼芤脉,是痰血形成病症;
滑脉并且兼紧脉,病邪得到湿气而助长了威势;
滑脉并且兼急脉,病邪趁着湿气而增加疼痛;
滑脉并且兼濡脉,湿气旺盛恐怕邪气会导致肿胀加剧;
滑脉并且兼革脉,水湿多要防止正气难以收敛;
滑脉并且兼动脉,水蓄积在体内导致肠腹作响;
滑脉并且兼毛脉,火沸腾引发痰涎吐出;
滑脉并且兼耎脉,湿痰积聚而不能消散;
滑脉并且兼坚脉,湿邪停留而不能散去;
滑脉并且兼搏脉,会有大量的呕吐痰液的情况;
滑脉并且兼散脉,水势如同石头崩落一样汹涌。
其余的脉象都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类推,对于各个经脉所对应的脉象应当仔细分辨清晰。总体来说以脾胃的脉象之气最为重要,更应该把平缓的脉象作为首要考虑。倘若在诊脉的时候,脉象都有宁静平和的状态,差不多使用药物治疗后,就可以期待身体恢复健康的吉祥之兆了。
陈士铎说:凡是人的疾病,变化没有固定规律,而脉象也会因为病症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肯定不是单一的表现。大致在一条经脉所对应的脉象中,必定会出现两种脉象相互兼见的情况,综合这两种脉象来讨论病症,病症才能显现出来。综合这两种脉象来用药,药物才能使用得当。
只是两种脉象同时出现的情况非常多,不仅仅是浮、沉、迟、数、涩、滑、濡这几种脉象的兼见,然而如果知道了兼见脉象的大致主旨,那么以这七种脉象作为纲领,以其余的脉象作为细则,又有什么病症是不可以推测的呢。
又说:脉象有相同之中的差异,也有差异之中的相同。同样是浮脉,为什么会有和其他各种脉象兼见的不同呢?同样是沉脉,为什么会有和其他各种脉象兼有的特殊情况呢?大概脉象没有固定的形态,必定会兼见两种脉象。既然两种脉象同时出现,综合这两种脉象来治疗一种疾病,自然容易见到功效,然而这两种脉象的出现,一定要考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知道它们相同之中的差异,就直接治疗其中的差异之处而不必顾及它们的相同点;知道它们差异之中的相同点,就直接治疗它们的相同之处而不必顾及它们的差异点,从这里进行斟酌思考,医术怎么能不神奇呢。
又说:病症有千态万状,脉象有千变万化。鬼真君用三十八个字就说尽了脉象的道理,难道不是太简略了吗?所以又选取了脉象兼见的情况来昭示世人,似乎能够穷尽脉象的变化了。然而兼见的脉象,只选取了浮、沉、迟、数、涩、滑、濡这七种脉象,而其余的三十一种脉象没有提及兼见的情况,有人怀疑这个脉诀不完整,所确立的法则不够完善。却不知道脉象的大纲,只有浮、沉、迟、数、涩、滑这六个字罢了。列举出了大纲,其余的就可以类推,又何必琐碎详细地全部告知呢。我的意思是在浮、沉、迟、数、涩、滑这几种脉象之外,引用濡脉兼见的情况,也可以不用再重复说明其他脉象了。鬼真君恐怕人们拘泥固执而不能融会贯通,所以略微列举了濡脉的兼见情况来教导世人。
又说:对于兼见的脉象,必须先以这七种脉象(浮、沉、迟、数、涩、滑、濡)为主。已经确定了这七种脉象,然后再分辨它们兼见的形态,那么相同之中的差异和差异之中的相同,就不难详细地了解了。以这七种脉象作为纲领,以兼见的脉象作为辅助,实在是诊脉的基础。
又说:诊脉确实很难,而分辨脉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不是更难吗?然而也没有那么难。了解浮、沉、迟、数、涩、滑、濡这七种脉象,再综合考察其余的三十一种脉象,那么病症就可以心领神会了,何况鬼真君又明确地告知了呢。仔细研读这个脉诀,又何必担心脉象难以知晓和病症难以识别呢。
又说:人们怀疑兼见的脉象,不止是鬼真君所展示的这些,寥寥数语不足以包含所有的病症。却不知道脉诀的内容说得越多,脉象的道理反而越隐晦。鬼真君的脉诀,妙就妙在内容少。用少的内容胜过繁多的内容,不是为了方便世人背诵学习,实在是因为这个脉诀神奇精妙,足以概括所有的病症。
又说:脉象的道理非常微妙,必须分辨出其中相同之中的差异,差异之中的相同。相同之中的差异,比如寸、关、尺三部脉象各自显现出大、小、虚、实的不同,而整体脉象都是浮脉。上、中、下三焦所对应的脉象各自显现出迟、数、涩、滑的不同,而整体脉象都是沉脉。知道了相同之中的差异,就直接治疗其中的差异之处,知道了差异之中的相同,就不必治疗它们的相同之处,从这里进行斟酌思考,何必担心对脉象的道理理解不精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