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张仲景教我学治痈疽肿瘤》脑瘤 - 痰瘀同治通脑络(2 / 2)
虚影三:深闺小姐的寒瘀之劫
绣阁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一位身着襦裙、面容姣好的少女蜷缩在床榻上,脸色苍白如纸,额头抵着冰凉的铜盆,呕吐物中竟夹杂着血丝。她十指青紫,腕间的玉镯随着颤抖撞出细碎声响,每一声都像是她微弱的求救信号。
“大寒瘀血,毒结脑窍。”先生神色凝重,声音中带着一丝悲悯,“你看她脉象沉弦而紧,十指无甲印,此乃阳气衰微,寒邪如冰锥刺入脑髓。这与阴疽何其相似——阴疽是寒痰凝滞皮肉,她是寒瘀毒邪冰封脑络。就好比大地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万物无法生长。”
虚影中浮现出温热峻猛之方:干姜、肉桂如燎原烈火,驱散寒邪;蜈蚣、斑蝥似铁甲骑兵,破瘀解毒;再以熟地、党参温补气血,如同在冻土中播下温暖的种子,等待生机的萌发。先生耐心地解释着每一味药材的作用,仿佛在描绘一幅拯救生命的画卷。
针灸食疗,四维相济
“徒儿看好了。”先生收回目光,取出九根金针,金针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微光芒。他在书生头顶飞速施针,手法娴熟而精准,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在创作一幅 asterpiece,“百会、风池、太冲三穴,如打开城门的钥匙。百会升提阳气,风池通利脑窍,太冲平肝息风。”金针插入瞬间,奇异的现象再次出现——书生头顶腾起的浊气竟化作缕缕青烟,缓缓消散,仿佛被无形的力量驱散。
艾灸时,先生点燃陈年艾绒,艾烟袅袅升起,弥漫在医庐内。他将艾条悬于书生关元、气海,神情专注,“此二穴为人体阳气之根,艾灸如同给枯井注入清泉。温热的气息透过皮肤,渗入体内,能够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抵抗力。”艾烟袅袅中,书生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也有了一丝血色。
食疗方更是讲究,先生详细地向我说明:“取茯苓、薏米煮粥,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二者煮粥,可健脾祛湿以绝生痰之源;天麻、枸杞煲汤,天麻平肝息风,枸杞滋补肝肾,煲汤食用,可平肝益肾滋养髓海。饮食如春雨,看似寻常,却能润物无声,通过日常的饮食调理,慢慢滋养身体,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随证而治,阴阳调和
此后月余,先生每日破晓便起身观天象,通过星象的变化来推测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流转;入夜则仔细察脉象,从细微的脉象变化中捕捉病情的发展。见书生舌苔转润,便减去胆南星之燥,以免过度伤阴;发现瘀血稍缓,即刻减少水蛭用量,添上白芍养血,防止破血太过而损伤正气。每一次药方的调整,都凝聚着先生对病情的精准判断和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
待书生能执笔书写时,脸上已恢复了些许血色,眼中也重新有了光彩。先生抚须笑道:“治脑瘤如治水,初期需急流勇退,以峻猛之药攻邪,痰瘀得化后便要滋养固本,扶正培元。这与痈疽治疗,初期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中期托里透脓、扶正祛邪,后期补益气血、恢复正气,道理相通。治病就像治理国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方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古今之辨:脑癌与痈疽的异同
在现代医学中,脑癌指的是发生在脑部的恶性肿瘤,其概念有着明确的病理学定义。病因涉及多个方面,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患脑癌的风险,就像家族中携带了不良的“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生根发芽;环境因素也不容小觑,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频繁接受放射性检查,或者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都可能诱发脑癌,这如同让大脑长期处于恶劣的“气候”中,容易引发病变;此外,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脑癌的发生有关,病毒就像潜入大脑的“敌人”,破坏正常细胞的功能。
诊断脑癌主要依靠先进的医疗技术,头颅ct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的大致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如同给大脑拍一张详细的照片;磁共振成像(RI)则能更精确地呈现肿瘤的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甚至可以发现微小的病变,堪称大脑的“显微镜”;而病理活检则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肿瘤组织进行分析,确定肿瘤的性质和类型,这就好比法官依据证据来判定案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关键依据。脑癌的症状复杂多样,除了常见的头痛、呕吐等,还可能出现因肿瘤压迫神经引发的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麻木,甚至瘫痪;也可能出现认知改变,如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古代痈疽是中医对体表化脓性疾病和毒疮的称谓,其病因多因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些邪气就可能侵袭人体,导致气血经络壅塞;情志内伤也是重要因素,长期的愤怒、忧虑、悲伤等情绪,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致使气血运行不畅;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进而引发痈疽。中医诊断痈疽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局部疮疡的形态、色泽、质地,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触摸患者的脉象、患处等,综合判断病情。痈疽的症状以局部疮疡红肿或坚硬、伴随全身寒热表现为主,痈初起时局部红肿热痛,范围较广,肿块边界不清,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就像身体局部燃起了“火焰”;疽初起时皮肤不红不热,肿势局限,疼痛剧烈,以后逐渐化脓,溃后疮口难敛,犹如隐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
尽管现代脑癌与古代痈疽在概念、病因、诊断手段上差异显着,但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角度看,二者在病理机制上存在内在联系。中医认为脑癌的痰瘀互结、毒邪凝聚,与痈疽的气血壅滞、邪毒内蕴,本质上都是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这也正是张仲景以治痈疽之思路,探索脑瘤治疗方法的根源所在——无论是肌表之痈疽,还是脑窍之瘤疾,皆需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方能打破疾病困局。就像修缮一座破旧的房屋,不仅要修补表面的破损,更要稳固根基,调整结构,使其恢复往日的坚固与和谐。
医庐外,雨不知何时停了,晚霞染红半边天际,绚丽的色彩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感觉。书生对着先生深深一拜,眼中重燃生机,那充满感激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重生的喜悦。我望着师徒二人的剪影,手中的医书突然发烫,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原来古籍中的痈疽之论,竟藏着破解脑疾的密码,中医的智慧如同浩瀚的星空,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发现。只是这等仙法妙术,终究是小说中的传奇,诸位看官且当作荒诞奇谈,切莫轻易效仿。但其中蕴含的中医理念和辨证思维,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重新认识疾病与健康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