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 / 2)
总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大专生参与心理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服务患者,提高心理医疗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以下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2.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3. 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在他人指导或帮助下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4. 认知发展理论:解释儿童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理论,如皮亚杰的理论。
5. 图式:个体用来应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6. 同化:个体将新的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7. 顺应:个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刺激。
8. 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9. 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个体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和阶段的理论,如科尔伯格的理论。
10. 学习: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 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操作。
12. 惩罚:减少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操作。
13. 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14.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15.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6. 知识建构: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17. 智力: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18. 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
19. 晶体智力: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等。
20. 创造力:个体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1.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多方面知觉和评价,包括身体、能力、性格、态度等。
2.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3. 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4. 归因: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5. 学习风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6.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根据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外部参照依赖程度的不同而划分的两种认知风格。
7. 教育目标: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8. 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方法。
9. 发现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学习方式。
10. 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习方式。
11. 概念形成: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12. 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
13. 问题解决: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4. 创造力培养:通过教育和训练等方式,提高个体创造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能力。
15. 品德发展:个体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