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杀处罗屠夏县(2 / 2)
一提起这两地,李渊就来气。
“这两城既然这么喜欢抵抗,那干脆都屠了,用他们来祭奠慈景和孝基在天之灵。”
太子李建成这时也是立马附和,“初平薛举,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
前有刘季真刘六儿黄子英反复无常,后有杨士林左右摇摆,潜通王世充和萧铣,致使朝廷失去邓州、襄州两要地。”
“当屠夏县,以儆效尤!”
李逸坐在一边,
老实说,不论是蒲坂拒唐三年,还是夏县叛乱给唐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朝廷上下确实恼怒。
一个小小夏县土豪吕崇茂,结果先败裴寂,又败李孝基,差点让朝廷最后防线不稳,那时李渊都被打的要弃守河东了,
李世民都差点没法继续坚守柏壁。
而且夏县和蒲坂都有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前一个叛将被杀后,后面的人接着抵抗,就是不降。
蒲坂王行本最后投降,也是他的部众心腹都死光了,城中粮草又早吃光了,这才没人跟随。
可李逸也觉得,既然已经攻下了夏县,蒲坂也早开城投降了,那么此时更多的是安抚,可以追究那些贼首、骨干,但不能连百姓妇孺也不放过,
哪怕你把所有拿武器的抵抗者都杀了,那都还能说的过去,杀妇人孩子老人,有些过。
“陛下,臣以为屠城太过,一般就算谋反叛乱,也只杀男丁,妇人孩童没为奴不杀。”
建成道:“无逸你在浩州,可知道这些人给朝廷带来了多大危害,如果不严惩,如何警告后来者”
“蒲坂是开城投降的,陛下也处死了王行本,现在再回过头来追究,甚至屠城,不免反复无信,如今天下未安,信义贵过千金,不容有失。”
李渊想了想,
“那就屠夏县,蒲坂就算了,但王行本手下七百心腹,没死的,全家流放凉州。”
李逸还想劝,皇帝摆手,此事就此决定,不许再说。
皇帝还召来封德彝,让他草诏一封,这是一封赦免诏,赫河东并、晋、潞、浩四总管府内诸州,自武德三年五月以前,被刘武周所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各令复业,一无所问。
州县城堡,有固守忠节抗御凶徒者,具录闻奏,别加褒奖。
诏书说的清楚,当时情况,情有可原。
但是这道诏令,赦免的是并晋潞隰四总管府,最南面的晋州总管府,管晋绛沁吕四州。
再往南的蒲州总管府,也就是蒲、虞、泰、浍、邵、芮这些州,并没有赦免诏内。
虽然宋金刚在晋州以南,也只是占领过浍州,攻占过泰州,以及绛州部份地区,
但皇帝一城都没赦免,不赦免自然就是要追究,谁在宋金刚南下时,响应过,甚至附从过,那都得深究。
李逸听封德彝诵读刚写好的诏令,感觉很不好。
两军交战,死伤那是无法避免,但战后屠城,就有点突破他的底线。尤其是现在皇帝下赦免诏,独不赦浍虞诸州,谁知道到时会不会大肆牵连。
“陛下,臣有一言。”
“怎么,曾出家学道十六年,见不得这种事”李渊问。
“陛下,臣这次随驾从金城宫回京,沿途见到许多饥民,道边饿殍遍地,
听闻王世充趁我大唐河东大战,又连夺我大唐伊州、邓州、襄州等地。”
李渊摆手,“朕已平定河东,也马上和突厥议和,接下来就要讨伐王世充。”
“臣是想说,何不将夏县一城之人,分赏给有功将士们,这样朝廷也能节省一些钱帛,又免造杀戮残暴之名,
而且也照样能警示后来者。”
河东郡在隋乱之前,拥有近十六万户人口。隋乱后,河东相比起河南河北江淮等地,遭受的战乱要少的多。
大唐起兵后,这里也是迅速恢复秩序。
十年前,夏县有近一万六千户,而中原战乱不止,这两年反而是有大量人口涌入河东夏县一带,毕竟这里是运城盆地平原,有涑水河灌溉田地,南边又是解池盐湖,可谓是有盐粮之利。
许多河南河北的人都跑到河东地区求生,河东的人口不减反增。
宋金刚南下,裴寂搞焦土战术,逼迫百姓迁入城堡,还要烧他们房子毁他们庄稼,
这才最后把吕崇茂这些地方豪强逼反了,不少周边豪强也是涌到夏县。
这也是夏县能击败裴寂大军,之后尉迟恭大败了李孝基后,唐军再派人攻,他们还能坚守这么久原因。
死了个吕崇茂,都能马上再推举一个。
夏县破城,城中起码有两三万人,甚至更多。
直接屠了,那既造杀孽,也是浪费啊。
如果实在不能劝皇帝赦免夏县人,那改屠城为没为奴赏赐将士,也总还能留下性命。
“把该给将士们赏赐中的部份,用夏县奴隶代替。”
封德彝看着皇帝捋须思虑,便也出声劝说皇帝,“如今连年用兵,朝廷府库确实十分空虚,河东将士们的赏赐,一时也是不能兑现。晋国公此策,倒也不错,几万夏县人贬为奴,一人折一二十匹绢,也能值数十万匹绢。”
屠城,除了出口气,啥也不剩下。
如果没为奴,折抵些将士赏赐,那就相当于赐了五六十万匹绢。
当然,除了没为奴隶可折抵几十万匹绢,没收他们的钱帛、房屋、田地,也还是能值不少的。
粗算一下,夏县和城中的这几万人没为奴,抄没家产,那起码能值百万匹绢。
“好,按无逸说的,没夏县城抵抗者为奴,抄没家产,所得钱帛,皆用来赏赐立功将士们。”
“给李逸赏赐二十口夏县奴,再赐五百亩地。”
李逸长呼口气,感觉一下子拯救了几万生命,灵魂在这一刻都得到升华了。
那二十个奴隶、五百亩地,倒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