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搅动魏国(1 / 2)
太康八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结束。
这一年,可以说是李彦转折性的一年。
在这之前,李彦都是以防守为主,主要是防守住魏国南下。
不断往三镇砸大量的钱。
而这些钱,几乎一大半,都是从抄家出来的。
可这大夏毕竟不是大明,大夏只有半壁江山,而且南方尚未开发,总财富比大明少太多太多。
即便抄家抄到扭曲,还是养不活如此漫长的战线。
只能绞尽脑汁赚钱。
但依然还处在随时可能被魏国灭掉的危机边缘。
这一切紧迫的局势,在太康八年,魏国灭晋失败后,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与此同时,精盐的量产,对姬清颜的扶持,与辽国的紧密往来,都如同一张巨大的铁网,将魏国包裹住,进一步稳定住了整个大局。
再之后,虎蹲炮量产,第三代火炮大将军炮问世,远海战舰的登场,都标志着李彦的扩张时代的来临。
对南海的扩张,对西北的扩张,对火药产业群的进一步扩大,对商业的全面开放,以及对文化教育的全面投入,都在快速改变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大夏。
时间推到太康九年,正月的时候,更是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中州大陆的事情:魏国官方宣布接受用银钞购买夏盐!
魏崇延认为,现在应该对抗夏盐和大夏的布匹产业链威力,在两国和平期间快速积累财富,为未来的战争做充足的准备。
为此,他接受了银钞。
有人说他短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无奈之举。
他没有其他选择,如果他不接受银钞,李彦转身给他断货后,以走私的方式,将夏盐全部渗透进入魏国。
魏国官方的盐业可能会被摁在地上摩擦。
这个时候,包括魏无忌在内的所有魏国高层,都还没有意识到,那一张小小的银钞,将会产生多大的风暴。
不过现在魏崇延也没有心思关注这个。
因为在太康九年正月,魏国朝堂发生了一件事,惊起了滔天巨浪。
首先是有御史台的御史收集到了相关证据,弹劾二皇子魏尹勾结敌国。
这让魏崇延暴跳如雷。
他不是愤怒魏尹,而是将那几个御史找来狠狠骂了一顿,甚至还下令将其中一个御史关进大牢。
但这件事才刚开始,过完年后,朝野上下都开始议论,并且相关的证据开始在官员们中流传。
为此,魏崇延在朝堂上不解地吼道:你们说朕的儿子通敌?
一部分大臣用坚定的语气说道:是的,陛下!您的儿子通敌!
为了平息大臣们的愤怒,魏崇延只要先将魏尹软禁起来。
但是,戏剧化的事情,在魏尹被软禁的第二天出现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御史台的另一个御史上了一份奏疏,表示勾结敌人的并非二皇子,而是另有他人。
魏崇延看了开头,立刻露出了笑容,总算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朕就说嘛!
朕的儿子怎么会通敌呢!
魏崇延兴奋地往下看,结果看到了另一句话:通敌的人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