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在校园当最强关系户 > 第170章 突破禁区

第170章 突破禁区(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系统危机的处理让团队获得了宝贵经验,但新的挑战已经悄然而至。一个偏远山区的特殊请求让我们陷入了两难。

\"林羽,你看这个申请,\"季雪递给我一份材料,\"西南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想引入我们的系统,但他们的种植方式太特别了。\"

我仔细阅读后也皱起了眉头。这个村寨依然保持着千年传统的梯田种植方式,不仅耕作工具特殊,连种植时间都要按照当地习俗来定。

\"按照我们现有的标准,他们的农具根本无法接入系统,\"何俊说,\"要么他们改变耕作方式,要么我们重新开发一套系统。\"

\"改变耕作方式是不可能的,\"张院士闻讯赶来指导,\"这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文化传承。\"

我陷入沉思:\"这不正是我们当初强调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吗?只是这次的挑战更大了。\"

团队很快展开行动。何俊带队前往实地考察,研究当地的耕作特点;季雪负责整理传统农耕文化资料;郑浩联系当地老农民,了解具体需求。

\"你们看这个,\"何俊兴奋地展示调研成果,\"他们的梯田灌溉系统非常独特,是根据地形特点一代代改进的结果。\"

季雪补充道:\"他们种植的时间也很有讲究,要根据特定的自然现象来判断。比如某种鸟飞来时就该播种了。\"

这些发现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思路。不是要让传统适应现代,而是要让现代技术去适应传统。

\"我有个想法,\"我对团队说,\"与其强行统一标准,不如开发一个更灵活的系统框架,能够兼容各种传统农业模式。\"

这个提议得到了张院士的支持:\"这才是真正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赋能传统。\"

团队立即投入到新系统的开发中。何俊设计了一个模块化的架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定制;季雪将传统经验数字化,开发了一套本土化的预测模型。

但困难也接踵而来。首先是技术挑战,如何将看似玄学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其次是文化障碍,如何让传统农民接受新技术?

正当我们犯难时,一个意外的发现给了我们启发。

\"林羽,你来看!\"季雪激动地喊我,\"我发现他们的种植历法其实暗含着一套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传统确实有其科学依据。比如,他们观察的那种鸟,正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种。

于是,我们改变了策略,不再试图用科技取代传统,而是将传统经验融入系统。我们开发了一套\"双向验证\"机制,既有现代传感器的数据,也有传统观察的记录。

\"让两种智慧互相印证,\"我对团队说,\"这才是最可靠的。\"

这个创新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还赢得了当地农民的认可。

\"原来你们不是要否定我们的传统,\"一位老农民欣慰地说,\"而是要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次的经历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创新不是简单的否定与取代,而是要在理解和尊重中寻找突破。这也成为了我们日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夜深了,我和季雪还在村寨的梯田边讨论未来规划。

\"你说得对,\"她望着满天繁星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做的不是统一,而是包容。\"

远处的梯田在月光下宛如天梯,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