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南宁国现状(2 / 2)
把事情说了后,赵昺当即拍着胸口应下,然后屁颠屁颠去找皇帝哥哥。
“香料乌木产量如何,可能成为南宁国经济支柱”赵昰问道。
“产量颇丰,可与制采矿并列,尤其是木材。”史津回道:“国内密林无数,多优良木材,可造大船。
臣斗胆,请陛下派船匠入南宁国,就地取材造船。”
“这才是尔回朝的目的吧”赵昰笑道:“乌木,朕收了,船匠,自行招募,朝廷放行。”
“多谢陛下。”史津美滋滋地谢恩后,回宁王府汇报工作去了。
“如今南宁国已有农田五十万亩,其一年三收,可得粮食百万石,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支援黄金侯并售卖周边各国。
另有甘蔗地五万亩,亩产千斤甘蔗,可得霜百斤,皆西去,因为黄金侯控制海道,无需纳税,每年收益一万又五千万……”
“咦,本王如此富庶,为何没钱销”赵小三打断了史津的汇报。
一百五十万贯,哪怕赵小三建酒池肉林也供的起,然而实际上他还是苦逼一个,一日三餐不过四菜一汤而已。
“大王。”史津尴笑一声,道:“国内人口稀少,须得朝廷护持,因此三成收益要缴给朝廷,剩下的要购置工具、船只、人口,留存甚少,不能孝敬大王,罪过。”
“本王就国如何”赵小三兴致勃勃地问道:“本王能文能武,若是去了,国势必然蒸蒸日上,到时候皇兄缺钱,只好给本王打欠条。”
说到得意处,赵昺不由手舞足蹈。
宁王苦皇帝久矣。
“国内颇为炎热,多有得病而死者,大王尚幼,不良于行,待十六岁就国不迟。”史津劝道。
“十六岁啊,还要六年,太久了。”宁王立刻闷闷不乐。
史津不好劝解,只陪着笑继续汇报。
“国内矿产丰富,金银铜转运国内,获利五十万贯,因此能发展造船,假以时日,南宁国必为南海诸国之首。”
史津看宁王已经恢复,又道:“只是人口是关键,目下臣等由占城、南越等国购买人口,不过用作应急,非长久之计,关键还得国内移民。”
“封国如此富庶,百姓为何不去”赵昰问道。
史津回道:“实在是太远,百姓宁愿北上或去镇东路琼州路,鲜少南下者。”
赵昺想了想,道:“带钱了吗”
“带了,大王可是要用”史津回道。
“走,去国子监,让太学生们好好说说南宁国的富庶,本王倒不信了,还有人能够拒绝发财!”赵昺说道。
钱买版面发软文,宁王殿下果真是长大了。
张伯淳正为报纸亏损而忧心不已,听说宁王来送钱,立刻亲自操笔,写了一篇软文出来。
其实不算软文,因为只要把两百万贯钱、一百万石粮食的年收入列出来就足够吸引人了,当然,心动归心动,具体付诸于行动的能有多少,尚待观察。
总之,国朝时报的第一个收费广告打了出去,总算是收到了回头钱,算是相互成全吧。
随着南宁国的话题发酵,海外的形势也逐渐进入了百姓的视线里。
倭国抗元、南越内战都是打成了一锅粥,凌方举在马六甲海峡主宰一切,占城人小心翼翼生怕惹的王师讨伐,刘氏王氏宗国正在选址……最最重要的是,海外确实是个发大财的好地方。
只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南海真的太远了,如果没到穷困潦倒的地步,真不会去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