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明靠山王,崇祯认我当大哥 > 第155章 郑芝龙

第155章 郑芝龙(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155章 郑芝龙

而崇祯初年,大明腹地的粮价普遍稳定在一两银子一石上下,百姓辛苦一整年只能得到六石粮食。

而这六石粮食,不仅要供应一家数口人的吃喝,所有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甚至还有婚丧嫁娶,都要从这六石粮食里面出。

可想而知,百姓的生活有多么艰苦。

就这,还没有算上百姓可能遇到的意外事件,譬如各类天灾人祸。

这一时期。

随着小冰河时代的降临。

整个大明皇朝的农民抗风险能力都极差,即便是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也随时处在饿死的边缘。

更不要说一旦遇上天灾人祸,那基本上就只能等死,或者生不如死。

也就无怪明末农民起义,无论规模还是频率在历朝历代中都属于上游。

话归正题,由此便可想见,朝廷看似只是减免了每亩九厘的辽饷,但对于百姓而言在关键时刻便足以活命。

而且正是这一次活命的机会,将会令不知多少念叨着“还活得下去”的百姓,放弃加入流寇。

这一点小变化,也许将会如多米诺骨牌般在不远的未来起到难以想象的变化。

侏儒闯王李自成、高迎翔之流,所过之处是否还能啸聚数十万流民

还是否会再出现“饥民,恐闯王不至”的情况呢

这一点需要交给时间验证,但此时天下百姓得知这一喜讯,比过年还高兴却是事实。

而普通农民暂时还搞不懂的摊丁入亩,对于闻讯的广大士绅地主阶级而言,却是如丧考妣。

这些人当中,拥有土地最多的甚至高达数万顷,如万历第三子,后来被李自成丢进铁锅里煮成肉汤的福王朱常洵,当是离开京城之时便得到了万历赏赐的两万顷土地,换算成亩的话,就是足足两百万亩!

再加上他就藩之后费尽心机兼并的部分土地,累计早已超过两万顷。

然而这一部分只是隐田,没有被朝廷记录在册,又或者挂靠在他人名下,不为人知。

而土地少的,就如一般乡间地主,也有数百上千顷。

原本这些人利用各种手段,享受各种徭役和田赋优免政策。

但是随着摊丁入亩的推行,摊丁入亩之中所包含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准则,即便是宗室和读书人也不再享受优免政策,也需要按照实际拥有的耕地面积缴纳赋税。

根据朱元璋时期定下的田税标准,官田每亩收取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则收取三升三合五勺。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田税,赋税的确不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