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收尾(1 / 2)
第46章 收尾
寇慎转向跪倒的灶户,抬手高喊道:“各位父老乡亲,厂公知道大家不是乱民,只是心系生机而有所误会,所以不会将大家治罪,乡亲们大可放心!”
“不愧是寇青天,为我等百姓做主!”
“我等叩谢青天老爷!”
绝望惶恐的百姓顿时大喜过望,纷纷对着寇慎磕头。
寇慎见状心中愧疚更甚,同时对马国用等盐商的怨恨更深。
当初分明承诺,只是利用灶户聚集逼迫魏忠贤离开苏州,给朝廷施压,绝对不会闹出人命激起民变。
而如今,看着人群中受伤的百姓,和瘫倒在地不知生死的人,寇慎只觉得自己愧对了苏州百姓对自己的信任。
某个艰难的决定,渐渐在心中萌芽。
寇慎没有沉浸在心中愧疚太久,紧接着向百姓宣布,朝廷要提高食盐的收购价格的确是真的。
有寇慎亲口说出,这效果比东厂一百多人一起说的还要有公信力。
灶户们不再质疑,取而代之的则是巨大的惊喜与不解。
为什么,新天子继位之初,会忽然想到关心他们这些贱籍之人,而且出手如此大方
对于这一点,即便是寇慎也想不通。
然而灶户们也管不了这么多,至少寇大人如此说,那么便错不了了。
彼时大明主要是海盐与内陆的井盐,井盐大多品质较差。
而海盐又分熟盐与生盐,生盐就是福建广东一带的晒盐,利用阳光蒸发水分得到粗盐。
优点是量大省力,缺点是价格低廉。
最便宜的时候,一斗十四五斤盐只要三十文钱。
而品质最好的则是两淮盐,颜色洁白味道清甜鲜美,最贵的时候民间去到一百多文钱一斤。
然而即便是如此昂贵的两淮盐,出卖给盐商的时候,也不过是一小引三四钱银子罢了。
而崇祯直接把价格抬到了二两银子,是原来的五倍有多!
但是要清楚的一点是,朝廷原本每引的“批发价”是六两六钱四厘,也就是说即便本钱开到二两,也还是有四两六钱四厘的毛利。
与其让压榨灶户,不如让利给灶户,将盐全部收购过来。
反正不让利,盐商的零售价也不会便宜,与其让盐商偷税漏税,倒不如让灶户参与分一杯羹。
而且这么做只是崇祯的第一步,树立朝廷爱民的形象,树立在灶户心中的地位,为后续将盐商驱逐出食盐利益链条,争取到灶户的支持。
就比如现在,因为灶户固有印象就是朝廷的收购价低,这才让有心人用朝廷会禁止余盐自由买卖来煽动灶户。
如果朝廷收购价比盐商高,即便朝廷不禁止,灶户也只会卖给朝廷。
自然,也就不存在被煽动的可能。
当然,崇祯也考虑过盐商会跟进朝廷的价格,从而让朝廷的打算落空。
但这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