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接纳张觉(2 / 2)
唯独赵良嗣强烈反对,他说:“我朝与金自结盟以来,两国南北夹击辽国,以使我朝得复祖宗旧地。而今若背信弃义,则会破坏两国之盟,一旦金人来攻,敌强我弱,必招亡国之祸!”
赵良嗣请求,立即斩杀张觉派来的使者李安弼,并向金人通报此事,以表明我朝的立场。
其实,赵良嗣还是很有政治远见的。他不是那种鼠目寸光之人,作为“海上之盟”的重要参与者,他了解金国高层领导的个性,他深知金军强大的战斗力,也深知宋朝军队的无能。
赵良嗣极力劝谏道:“陛下,两国既然已在盟书中明确,禁止在对方境内招降纳叛,那么,我朝若违背这一盟约,金人一定会和我朝刀兵相见的!”
对于赵良嗣的严重警告,宋徽宗与诸大臣都不相信。他们认为,金人现在控制的地域太辽阔,到处都需要用兵,根本没有兵力对我发动战争。
对于赵良嗣的劝谏,宋徽宗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很恼怒。一怒之下,宋徽宗将赵良嗣官职连降五级,并不准他再参与政事。
同样是来自燕京的汉人辽官,延康殿学士、提举太一宫赵敏修,却与赵良嗣观点相反,他也主张接纳张觉,收复平州。
赵敏修其实就是李处温的堂弟李处能。李处温被萧太后处死后,李处能先是出家当和尚,后来逃出燕京,逃到渤海一个小岛上继续为僧。萧太后获悉后诏令他归俗,令他乘驿骑立即返回燕京,打算重新重用他。当他走到平州时,闻听金人已占领燕京,于是越境,投靠了大宋。宋徽宗赐给他一座宅第,并授与官职。随后,他的母亲国夫人邢氏以及儿女,也都从平州迁来东京。
赵敏修与张觉派来京城的使者李安弼、高党等人,几乎每天早晚出入于王黼、蔡攸府第。他们鼓动宋朝接纳张觉,并积极策划收复平营滦三州。
此时,宋徽宗对收复北方全部失地的愿望很强烈。愿望越是强烈,头脑就会越不冷静,就越容易被冲昏。
宋徽宗觉得,不能错过辽国覆亡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若能趁机收复北方全部失地,自己既可名垂青史,又可告慰于列祖列宗。
经过一番讨论,宋徽宗最终决定接纳张觉。他将平州改名为泰宁军,密令王安中派人,护送张钧和张敦固来东京。
张钧等人来京后,宋徽宗正式下诏,任命张觉为泰宁军节度使,总领三州兵马,世袭平州。张觉的部属卫甫、赵仁彦、张钧、张敦固,均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并且,免除平州、营州、滦州三年的租赋。
政治眼光短视的宋徽宗,只看到占小便宜,却忘记了“贪小便宜吃大亏”的历史警训。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