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萧德妃求和(2 / 2)
萧德妃向大宋纳款称臣表是这样写的:
“辽太后妾萧氏言:盖闻溟海纳污,繄众流而毕会;太阳舒照,岂爝火以犹飞。方今天下之大同,故圣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饮泣陈辞。
复念妾先世乘唐晋之季年,割燕云之外地,暨逢圣运,已受齐盟,义笃一家,誓传百禩。孰谓天下改卜,国步多艰,先王遇板荡之余,励兴复之志,始历推戴,奄致沦殂,爰属惸嫠,俾续禴祀。常欲引干戈以自卫,与社稷以偕亡,伏念生灵,重罹涂炭,与其陷执迷之咎,曷若为奉上之勤。
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归命,敷文德以柔远,奋武列以训时。必将拯救黎元,混一区宇,仰奉严命,敢稽归款之诚,庶保余生,犹荷永绥之惠。今差永昌宫使萧容、乾文阁直学士韩昉,诣阙奉表陈奏以闻。臣妾萧氏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言。”
这天,童贯接到报告说,萧德妃派来的使者已从白沟河入境,到达白沟驿站。童贯召集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人商议对策。
蔡攸建议:“可用军礼接见他们,这样可显出我军之威风。”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赞成。
童贯于是令刘延庆将队伍集合在雄州城外,展示军容与军貌。童贯要求,多挑选一些个子高、精神好的士兵。要向战士们讲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意义,要求他们高度重视。
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军旗猎猎,队营整齐。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萧容非常惊讶,他对韩昉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很明白,童贯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军威。由此来看,大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兵力充足,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际。
童贯和蔡攸在宣抚司会客厅,接见萧容与韩昉。萧容和韩昉将萧德妃的奏表递交给童贯,童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递给身旁的蔡攸。
蔡攸看后,说:“不纳土,只称臣纳款,这样不行。不纳土,我们不能接受。”
韩昉解释说:“纳款就等于纳土。燕京居住人员众多,成分十分复杂,有许多契丹人、奚人与渤海人,不全都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来管理,未必是好事。留下辽国,帮助大宋治理这块地方,并不是件坏事。希望大宋能考虑两全其美之策,免得以后悔之不及。”
童贯沉默不语。
韩昉又说:“我们大辽是个好邻居,历史已经证明。大宋如果不珍惜,等以后碰上恶邻居,就知道什么叫后悔了。可惜,那时悔之晚矣。”
蔡攸听得有些不耐烦,语气很强硬地说:“什么也不必说了。不纳土,我们就不能接受。”
童贯觉得韩昉所说也有几分道理,治理燕京之地,必用燕京之人。不然,恐怕真要出乱子。童贯说:“萧太后这份奏表,我们将尽快上报朝廷,请两位使者在驿站等候几日。”
随后,萧容和韩昉被安排到驿站住下。萧容很乐观,觉得这次求和有希望,说:“看来你是对的。大宋毕竟是文明大国,向他们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高丽国不也向其称臣吗?”
韩昉说:“是啊,但愿能促成和解,黎民免遭涂炭之苦。”
韩昉对于求和前景并不乐观,内心很焦急,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刘延庆本来计划这天启程,向涿州进发。现在,因为不知朝廷对萧德妃求和是什么态度,只好留在雄州待命。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