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继续联盟 1、金使来京(2 / 2)
乌歇与高庆裔跪地奏道:“臣拜见大宋皇帝。臣等来时,皇帝让臣等传语大宋皇帝:因契丹昏主无道,故举兵再伐辽国,现已大获胜捷。所有旧汉地之事,专遣使人来此禀议。”
说完,乌歇将国书呈上。
宋徽宗微笑着说:“谢谢大金皇帝,远遣使人来到宫阙。契丹旧主尚在沙漠,早捉到早好。朕这也是为大金着想。关于旧汉地计议之事,大事已定。具体细节,你们可到宰相王黼宅邸商量。”
接着,宋徽宗赐给金使大量金帛,甚至将自己饮用的茗茶,和保养玉体的调膏,也赐给他们许多。
乌歇与高庆裔谢恩礼毕,由檀棹送他们回班荆馆。王黼与赵良嗣则来到崇政殿,与宋徽宗一起研读大金国书。国书内容如下:
“五月日,大金皇帝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
时光荏苒,转瞬一年。去年,本朝遣曷鲁、大迪乌出使贵朝,以期相约出兵时日,然稽留数月未得。贵朝不遣回使,仅有回书云:“汉地等事并如初议,俟闻举兵到西京日期,以凭夹攻。”此后,音信不通。
贵朝不言出兵日期,本朝就便计度,因此遣兵征讨。初到中京,即日攻破,契丹昏主潜逃。我军遂直抵山西,擒捉昏主,奈何让其脱身逃遁,只获行宫并女三名与文武百僚。大军续往西京,应、朔、蔚及西南路招讨司一带诸州县部族军戍,悉皆款附。后有西京、德州两处相次叛乱,累行招诱,竟不自新,军令既出,无由可追,纵兵激战,杀俘殆尽。
后知契丹昏主窜于沙漠,遂分兵追捕。其余处所,并已归降。夏国已遣使来议通好,鞑靼愿输岁贡,永久称藩。燕京一处,留守国王耶律淳僭号称尊,曾遣人来,意欲称藩求和,本朝念及与贵朝有约在先,故未相应。
近闻太傅童贯举兵北上,等待许久,亦未见来使报期,遂心生疑虑。今据前后往复因由,致书相询,意或如何,冀示端的。
盛炎在候,顺迓天体。今差勃堇乌歇、高庆裔等充使副及管押苏寿吉家属前去,有少许礼物,端奉书陈达,不宣。谨白。”
宋徽宗与王黼、赵良嗣,将金国这份国书反复看了好几遍。宋徽宗问:“这封国书,核心之意是什么?”
王黼说:“其核心之意,是埋怨大宋举兵北上,没遣使通报。”
赵良嗣不这样看,他说:“臣以为,其核心之意是,怀疑我朝毁约,担心将来我军收复燕京后,他们得不到原先我们承诺给予的岁币。”
很显然,赵良嗣的见解要比王黼更深刻一些。
宋徽宗说:“赵待制说得对,其核心是利益问题。女真要寻求女真的利益,大宋当然也要寻求大宋的利益。目前契丹已支离破碎,其灭亡已是大势所趋。若我们能趁机将五代以来,被契丹夺去的汉唐故土,全部收复回来,那我们就立下了盖世之功。你们要明确告知金使,我朝承诺之岁币必定给付,一分不少。而我朝所要收复的十六州故土,也该全部划入大宋版图,一个也不能少。”
赵良嗣一听这话,心里感到压力非常大。因为当年宋徽宗那份御笔手札,作茧自缚,将收复土地的范围限制在“燕京并所管州城”之内,金人一直坚持按照这份御笔手札划定的范围,来以土地交换岁币。要想打破这个范围,将云中地区和平营滦地区一并收复,如果没有军事介入,单纯依靠口舌谈判来完成,那恐怕很难实现。
现在,北伐军已出发北上。赵良嗣希望,北伐军能迅速取得几场大的胜利,展示一下大宋之军威。这样,自己在与金人谈判时,也会有底气。他觉得,大宋还是有军事实力的,这并不是幻想。
宋徽宗对于自己当年那份手札,所造成的不利局面,心里也是清楚的,但他不甘心。他以为,那是因不明地理而造成的一个误会,应该是可以修改的。
当然,宋徽宗也好,王黼也好,他们其实也都明白,要想将十六州全部收回,的确存在困难。但无论有多少困难,不到最后关头都不能言弃。希望即使很小,也要努力去争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们希望战场上取胜,也希望谈判桌上获利。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