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北宋亡国录 > 第十五章出兵北伐 1、经抚房

第十五章出兵北伐 1、经抚房(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王黼便将朝廷目前财政困难,皇上无心对辽开战之事,讲了一遍。

张世礼嘿嘿一笑,说:“这有何难?下官有一办法。”

王黼眼睛一亮:“说出来听听。”

张世礼说:“收复燕京,乃我大宋举国之大事,全体子民皆应出力。若不能出力,那就该出钱,此钱可称之为免夫钱。从全国范围内,按照人头收取免夫钱,这不就成了?”

王黼顿感豁然开朗,称赞说:“高见!高见!”

王黼觉得,这个办法虽然可能面临一些阻力,但能快速将军费集聚起来。于是,他入宫向宋徽宗做了详细汇报。

宋徽宗听后,有些疑虑:“这不就是募捐吗?百姓能人人出钱吗?”

王黼说:“这与募捐不同,这跟征税有些相似。为保证专款专用,臣建议,在三省设置一个专门机构,就叫经抚房,全权处理收复燕京所需军费问题,不用枢密院过问,由臣本人亲自掌控,以保证北伐所需费用及时到位。”

所谓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作为中央政府机构,三省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其组织形式和权力范围,在发展过程中也各有演变。尚书省产生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时期。到隋朝,三省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三省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是审核机构,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叫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系统。

但北宋初期的政权体制与隋唐有些差别,三省名存而实亡。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北宋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管政务和军事。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东府,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枢密院又叫西府,长官称枢密使,又称枢相。三司即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三司号称计省,长官称三司使,又称计相,主管全国财政。这样,政、军、财三权独立,互不统属又相互制衡,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如果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削弱,那么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消弱,目的都是加强皇权。

到了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亲自主持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将朝廷政权体制变为三省一枢密院制。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次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三省既掌管政务又掌管财务,枢密院依然主管军事。政和年间,蔡京担任太师,将尚书左右仆射改称“太宰”和“少宰”,他自己则开创了总领三省的先例。而现在,总领三省的便是少师王黼。

应该说,成立经抚房是王黼的一个创举。宋徽宗很喜欢带有创意的提议,这可能与他的思维中广泛散布着艺术细胞有一定的关系。而在政治决策中,如果掺进去艺术思维,其结果恐怕会很危险。

在得到宋徽宗同意后,王黼马上开展工作,他的工作作风也是雷厉风行。他迅速向全国各路府州下达指令,要求他们限期完成免夫钱的征集,并派督查官员下去,对各路府州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与官员政绩挂钩。不久,六千二百万缗钱,陆续转入经抚房。

对于王黼独专经抚房,兵部员外郎李熙靖提出过疑问,他对王黼说:“应奉之职,非宰相所当预。尚书、枢密皆有兵房,足以治疆事,经抚何为者哉?”

王黼听后很不高兴,李熙靖因为这话四年没得到提拔。

蔡京对王黼成立经抚房也很不满,他虽然已经致仕,但他对朝廷大事还密切关注着。当他听说,为收复燕京,朝廷要面向全国按人头征收免夫钱,他不禁为之垂泪。

王黼与蔡京都是以善于理财而被宋徽宗选中担任宰相的,但二人的理财理念和路数大相径庭。蔡京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向富人和商人弄钱,花样众多而且手法巧妙。王黼则不分类别,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收钱,手段简单粗暴。

这天,蔡京入宫对宋徽宗说:“老臣听说,现在三省设置了一个经抚房,人人都要向它缴纳免夫钱,这是真的吗?这不是从老百姓饭碗中捞取钱财吗?此非正道,这有损于陛下形象。陛下圣仁,泽及四海,可当朝大臣此举,并非为陛下着想,也不是为大宋社稷着想啊。”

宋徽宗听后默然不语。宋徽宗知道,有些地方官员为完成经抚房下达的任务指标,为获取政绩,强迫百姓出钱,弄得民怨沸腾。征收免夫钱的确是一项害民之策。可是,木已成舟,生米已煮成熟饭,想改正也已经来不及了。

宋徽宗已向童贯和蔡攸二帅下达御笔手诏,令他们不用班师回京,朝廷将出兵二十万,九月在三关会师。当时,童贯和蔡攸已从雄州撤军,接到手诏时,他们已到达河间府。

作者闲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