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新政(2 / 2)
朱雀大街两旁,积雪覆盖的屋檐下,寒风依旧刺骨。然而,户部的官吏们并未因严冬而懈怠,他们肩扛着丈量田亩的麻绳,踏遍了每一个角落。新政“均田令”的告示已经张贴在城楼的显眼之处,字迹刚劲有力,传递着朝廷的决心。告示中明确指出,所有无主的荒地都将收归官有,然后按照丁口进行公平分配;对于那些愿意开垦荒地的农户,朝廷承诺垦荒三年内免征赋税;而对于织户,每织出百匹绢,便可以抵消一丁的徭役。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那些在寒冬中蜷缩在破庙里的流民,终于看到了希望。当他们第一次领到掺着麸皮的赈济粥时,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们朝着帝宫的方向重重磕头,将“武帝仁政”四字传成了乡间俚谣,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腊月廿三,这个寒冷的日子里,贡院门前的石狮被一层薄霜覆盖,显得格外庄严。礼部侍郎亲自揭开了蒙在匾额上的红绸,露出了“寒门举贤”四个鎏金大字,字字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往年,春闱考试只对士族子弟开放,而今年,朝廷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向贩夫走卒等普通百姓敞开了大门——只要能够通晓经义、精通算术,任何人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一消息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江南的一个书肆里,一名替人抄书的跛脚青年听闻此讯,怔怔地落下泪来。他怀中的《九章算术》残页被他紧紧攥着,纸张因用力过度而皱了起来。他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因为他知道,自己终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新政如火如荼,暗处的蛛网却悄然收紧。
上元之夜,帝宫角楼之上,卫子衡独自一人站立,目光穿过夜色,凝视着京城内灯火辉煌的景象。城中百姓欢声笑语,庆祝着这个传统节日,而他却心事重重。忽然,他听到身后传来沙沙的脚步声,转过身来,只见被废去的德帝披着单薄的衣衫,坐在角落的阴影中。德帝嘶哑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嘲讽:“好个‘武帝’!你可知今日南巫快马送来什么?四王与南巫国的密信——他们许诺了苗疆三州之地,换取铁器三十万斤!看起来,你夺他们的兵权,最终还是让他们心怀不满,朕看,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再次揭竿而起,反对你这个所谓大卫朝!”
卫子衡紧握着腰间的剑柄,剑柄上的雪花纹饰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映照出他眼底的冷意。“朕知道。”他沉声回答,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我如此敲打,还是不知收敛,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他们以为请来巫师就可以对抗我,那我倒要试试看,南巫国巫师有多厉害!”卫子衡顿了顿,轻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讽刺:“不愧是统治帝国十余载的帝君,你在太庙里一门不迈二门不进,外面的时事竟然也了如指掌。”
德帝默默闭上眼睛,不再回应卫子衡的话,似乎对这一切已经心灰意冷。
次日寅时,天色尚未完全亮起,一队玄甲卫悄无声息地包围了东王府。在东王府的厢房暗格里,卫子衡的部下发现了一些尚未烧尽的信笺,信笺上依稀可辨的字迹中,“借兵清君侧”五个字显得格外刺眼。这些信笺显然是与西戎往来的证据,证明了东王与各方外敌勾结,企图颠覆大卫朝的统治。卫子衡站在东王府前,目光冷冽,他知道,一场腥风血雨的清洗即将开始。
二月初二,青龙节,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农耕的开始。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卫子衡亲手将一捧粟种埋入太庙前的祭坛。他的动作庄重而神圣,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天地之间的对话。礼官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唱诵着古老的祝祷词,声音洪亮而悠扬。他们的声音中,混进了远处运河上传来的号子声——那是十万役夫正在疏通着淤塞百年的水道。
运河的水道,曾经是这个国家的生命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被淤泥和杂草所覆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然而,今天,随着青铜饕餮纹的闸门缓缓升起,混浊的河水裹挟着碎冰奔涌向东,宛如一条新生的蛟龙,重新赋予了这条古老水道新的生命。
崔元敬站在一旁,望着帝王的背影,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他想起了登基大典那日,烈酒泼洒在祭台上的壮观场面。那一天,帝王身着金光闪闪的龙袍,头戴璀璨的皇冠,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能够穿透一切迷雾,看到未来的希望。
或许从始至终,这位君主祭奠的都不是天命,而是要让这血火浇灌的江山,真正活过来。他不仅仅是一个统治者,更是一个梦想家,一个改革者。他深知,只有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他的江山才能够稳固,他的梦想才能够实现。
青龙节的庆祝活动持续了一整天,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这个充满希望的节日。帝王也亲自参与其中,与民同乐。他的笑容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人民的关爱。
夜幕降临,青龙节的庆祝活动渐渐落下帷幕。但人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们相信,在这位英明的帝君的带领下,他们的国家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