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诗家天子(1 / 2)
在这里,他遇到了歌姬张好好。张好好年仅13岁,长得漂亮,唱歌跳舞更是一绝,把杜牧迷得不行。从那以后,只要有宴会,杜牧就跟张好好腻在一起。
可没想到沈传师也看上了张好好,抢先一步把她娶回家做了小妾。杜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多年后,杜牧在洛阳又碰到了张好好。这时候张好好已经变成卖酒的了。杜牧感慨万千,便写下了《张好好诗》。
诗中既可怜张好好的遭遇,又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那种岁月催人老、人生不如意的感觉全写出来了。这首诗不仅文学价值极高,书法也飘逸洒脱,是杜牧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后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杜牧去扬州,让他当淮南节度推官,没多久又让他做了掌书记。谁曾想到,杜牧在扬州的青楼酒馆流连忘返,天天晚上出去找乐子,风流韵事一件接一件。
牛僧孺挺欣赏杜牧的才华,怕他在外面出事,就派人跟着偷偷保护他,还把他的行踪都记下来。直到杜牧要离开扬州的时候,牛僧孺才把记录行踪的本子拿出来劝他以后生活检点些。
杜牧这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上司都清楚,又是惊讶又是不好意思。不过在扬州的这段日子,杜牧创作了许多描写扬州风情的诗歌。比如《遣怀》中的“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他自己在调侃这段荒唐日子;《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把扬州姑娘的美夸到了极致;《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满满的都是对扬州的留恋。这些诗都成了千古名句,杜牧“风流才子”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大和九年,杜牧官升监察御史,赴京就任。此时的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堂之上党争激烈。杜牧因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又与李德裕理念不合,在党争中左右为难,仕途屡屡受挫。他先后担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尽管身处困境,杜牧依然心系百姓,在任上积极作为,为当地百姓谋福祉。
除了写诗,杜牧对军事也特别有研究。他熟读《孙子兵法》,并为其做了13篇注解,其军事见解被后世列为《孙子兵法》的权威注解之一。唐宪宗讨伐藩镇时,杜牧献上平定叛乱的计策,宰相李德裕采用后大获成功。但可惜在中唐混乱的政治斗争中,他的军事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
晚年的杜牧历经人生起伏,早已看淡一切。他借口要照顾弟弟,请求到湖州当刺史。在湖州,他把祖上的樊川别墅重新修整了一下,常在此以文会友。
大中六年冬天,杜牧病重,自知大限将至,便给自己写了墓志铭,还整理并焚烧了生前大部分文章,仅保留了十分之二三。不久后,这位大才子就在长安安仁里的家中去世了,享年50岁。
杜牧的一生,既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不羁,又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壮志难酬。他的诗虽历经千年,却依然特别吸引人,让我们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去读。他在《阿房宫赋》里的那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像永不生锈的指南针,始终标定着中国文人的精神方向。
从屈原在江边吟唱《离骚》,到范仲淹登高时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杜牧在秦淮河畔的叹息,到龚自珍为《病梅馆记》写下的呐喊,这些清醒而痛苦的文化守望者,总在盛世狂欢中默默守护着文明的火种。
今天我们漫步在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要寻找的不仅是诗句里的明月光,更该找回那种在歌舞升平中也能听见危机声响的警觉。
【唯一一个能在七绝诗上力压李白,还被成为诗家天子的人,到底有多可惜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出身农户,却成为诗家天子。一生交友无数,光送礼的就有52人,却没想到因为一顿酒,把好友孟浩然给“喝没了”。
他的七绝诗几乎占了盛唐绝句的16,整个大唐没有李白可以与之媲美。可惜他才华横溢,却因不明原因被人拳打脚踢致死。他就是唐朝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昌龄。
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农户家里。小时候的他,一边跟着父母在地里干活,一边拼命读书。23岁那年,他做了个挺特别的决定,跑去嵩山修道。
在那安静的山林道观里,他每天读道家经典,感受大自然,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一份空灵与超脱。
三年后,王昌龄从嵩山下来,一心渴望在这世间有所作为。正好唐玄宗改革军制,募兵制一推行,很多文人都想着从军去建功立业。26岁的王昌龄热血沸腾,投笔从戎,奔赴西北边塞,开始了一段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在边塞的日子里,王昌龄白天骑马巡逻,感受着大漠的雄浑与壮阔;晚上就在营帐里点着灯写诗,把心里的豪情都抒发出来。边塞环境艰苦,战争残酷,战士们又孤独又想家,这些都成了他写诗的灵感。
像那首特别有名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把秦汉时候的边塞战士和当时的现实联系起来,盼着能有好将领让边境太平,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还有《从军行》里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兵在恶劣环境和战士们拼死作战的决心写得特别生动,满满的英雄气概。
然而虽说王昌龄在边塞写了好多好诗,可战功却没立多少。几年后复员回到长安的他,意识到要实现抱负,科举之路或许更为可行。
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凭借多年的积累与努力,一举考中进士,但他仅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一卑微官职,相当于大唐国家图书馆的小管理员,主要负责校对文书,品级不过九品,职位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