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十面埋伏(二)(2 / 2)
此时此刻,我突然就格外的感谢王芷蘅对我的栽培。
在这似年里,我虽然在王芷蘅的安排下过得非常的累,非常的苦,有时候甚至会有种累得倒下的感觉,可正是因为他的逼迫,我才能在短短四年内学会很多我以前接触都没有接触过的技能。
万幸遇到了王芷蘅,万幸在王芷蘅的人脉下,教我的师傅都是各行顶级的师傅。
此时此刻,我在这四年里付出的汗水与鲜血,终于得以呈现。
动情而又忘我的弹奏着,我疯狂的舞动着手指,只觉得全世界的喧嚣声突然就离我远去,只余下了我一人坐在台上,弹奏着这首气势磅礴的琵琶曲。
将宋菀羽弹过的第一部分弹完,我进入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对决的激烈情景,节奏紧张快捷,表现出紧张的气氛。
“埋伏”的音乐和意境都很有特色,一张一弛的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给人以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之感。以递升递降的旋律和句幅的递减、速度和力度的渐增,形象地表现了决战前夕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景象。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两段做了铺垫。本段采用了由快及慢的处理方式,长音运用“长轮”奏法,节奏自由,但要表现出埋伏时悄悄进行的场景,声音必须轻中带紧且速度渐快,更好地渲染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氛围。
“鸡鸣山小战”,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的战争场面,气息急促。“刹弦”发出的声音带有金属般的质感,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表现了汉军的勇猛进攻,势如破竹,不可抵挡。先用“划、排、弹、排”交管弹法,后用“并双弦”、“推拉”等技法,马蹄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呐喊”,琵琶奏法用“并双弦”和“推拉”技法,表现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如雷如霆,惊心动魄,呐喊之声几近逼真程度。琵琶所特有的“推并弦”“挽”“摇指”“长滚”“长轮”等多种技法表现的呐喊声,犹如身临“雄师百万,铁骑纵横”的冲杀场面,达到了极为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
“埋伏”至“呐喊”以生动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琵琶指法(如煞弦、绞弦、滚奏、拍、夹扫、扫轮、推挽、滑音等),将两军厮杀与呐喊的激烈场面展现给了听众。音乐很有层次,“埋伏”为“大战”作了准备,“埋伏”时紧张寂静的气氛不仅烘托出“大战”场面的喧嚣激烈,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战”是“大战”的前奏,特别是在“大战”、“呐喊”前出现了“萧声”,使情绪突然变化,为“呐喊”的出现营造了更有声势的战斗气势。
我越弹越入佳境,手根本停不下来,直接不间断地进入了第三部分:
“项王败阵”运用“扫轮”技巧,营造出汉军追逐、项王逃跑的场景。第三部分由前面的激昂一下子转化为低沉缓慢,着重刻画出悲壮的场景。这段慢起渐快的同音旋律和马蹄音调表现了项王及其随从突围惊逃之状。?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