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王小北变导游(2 / 2)
他现在正兴冲冲地带着他的九位老婆当导游,正在讲着火焰山的地形地貎呢。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
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
火焰山地区的房屋,大半是半地窖式的,一半埋在地下。
散热快的土坯一直是当地主要的建筑材料。
王小北的九位老婆们双眼冒着小金星,一个个地都崇拜无比。
“看见没,这是自己的老公,博学多才,牛逼的很!”
这正是她们心中的心声。
只不过,这也只能是做为心声了。
因为此地,除了他们十人之外,就没有其他人了,也没法说过其他人听。
…………
王小北又接着讲了起来。
"吐鲁番"为维语的"最低地"。
此处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夹处在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形成著名的吐鲁番--哈密陷落盆地。
又因气候极度干旱,流水搬运物质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积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盘亘在盆地中北部,阻拦效应使天山流水侵蚀的风化物质,难以进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后得不到物源补充,盆地自然越来越低洼。
吐鲁番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
其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
由于山地裸露,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
“老公,你说的欧亚大陆是指的哪里啊?”小三还真就是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啊。
王小北一听,又简单的给小三老婆介绍了一下地理知识。
在确定小三明白之后,这才又接着讲了下去。
如今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鲁番盆地北部,绵延100多公里,宽10公里,海拔500多米。
《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炎火之山",维吾尔语叫"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
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
在炎热的夏季,裸露的表层在太阳烘烤下温度可达75℃,热浪翻滚,使人透不过气来。
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山体侵蚀下来的物质,在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格外引人瞩目。
虽然高温难耐,但火焰山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的大坝。
正是由于火焰山居中阻挡了由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北缘形成一个潜水溢出带,有多处泉水出露,滋润了鄯善、连木沁、苏巴什等数块绿洲,从而也造就了这一带的生命。
这一大套讲完,王小北顿感口干舌燥。
小三则是贴心地拿着一瓶水递了过来。
“老公,你累了吧,喝点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