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争议!(2 / 2)
行啊,为君父讳,是人臣的本分,刘璟吃点亏就吃点吧!
「行,算杜景贤一个人选,召他进京,朕亲自向景贤公请教儒学经典。」
「来,说说,还有甚人选!」
往下,臣工们举荐的都是旧东宫的属员,这些人都曾为仁宗授过课,负责每日经延日讲,例如梁贞、王仪、秦庸、卢德明、张昌等。
可朱雄英
对这些人都不怎么满意,想当年在文华殿时,这些先生教他们读书时,就是一个死记硬背,人都教成傻子了,让他们出来选吏,还不是照着书呆子选!
西阁-杨靖举笏出班,躬身言道:「皇上,臣有二人可荐!」
洪武初年,先帝命礼部尚书陶凯等广采汉唐至宋藩王善恶可为鉴戒的事迹,进行编辑,未成。复召文原吉、王馔等编撰。书成,赐名《宗藩昭鉴录》,并颁赐诸王,作为教育、训戒读物。
文原吉、王馔二人,虽然年老致仕,但却是精通典籍,历代兴衰更迭的大儒。由他们为国家主持抡才大典,定能收的一个满堂春。
「臣铁铉附议!」
「臣陈迪附议!」
「臣也附议!」......文原吉、王馔的本事摆在那呢,他们的修订的书籍,能被先帝钦定成为皇族用书,还能挑不了几个进士?
好是好,但这考棚一日不散,他们就的熬着,两老头都七十多岁的人啦,还能熬的起吗?
可文官都都赞成,而蓝玉等武将又是鸭子听雷,朱雄英也只能让铁铉亲自过府探望,问问两位老爱卿,身子骨还行不行。
至于,科举所需的其他事项,由礼部酌情准备。除此之外,还需将唐、宋两朝的科举整合递上来。等朱雄英见过三位老臣,确定好主考后,再行廷议。
「仲璟和荣国公留下,其他的爱卿都回署衙办差去吧!」
留下刘璟和梅殷,朱雄英当然有他自己的考虑,要是这三个老臣不行,就得让二臣顶上。这届的恩科,是永诚朝的第一科,是他的脸面,无论何如都不能出错的。
听到皇帝有意让自己主导恩科,梅殷赶紧摆手,说什么也不干。历朝历代,外戚专政的例子可不少,梅殷当了新进士的坐师,就是成了他们的依靠。
天长日久,难免官官相护,有碍吏治,形成派系。梅殷受先帝、仁宗厚恩,这样的事,他必须得避嫌。
「行了行了,荣国公,朕是说不过你!」,话间,朱雄英又看向刘璟,这青田刘家不是皇亲国戚,他总不会推辞吧!
可刘璟一样摇头,还一本正经的跟朱雄英说,东西两阁的阁老,都是国家重臣,权势堪比宰相,若是出任主考,难免结党。
所以,他建议皇帝,定下永例,入阁者,不复主持抡才之典。皇上还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三位老臣身上,更为稳妥些。.......